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和刻本汉籍与准汉籍的基本概念汉籍的概念从最广的含义而言,就是用汉字撰写的书籍①.而最狭义的汉籍,自然是中国人所著,在中国传抄或刊刻的书籍.由于汉文传播于朝鲜半岛、日本、越南,所以这三个地区学者用汉文所撰述的著作,也算是汉籍.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外,用汉字传抄或刊刻中国固有的典籍,也是汉籍,而在日本刊刻的汉籍通常称为和刻本汉籍.  相似文献   

3.
中朝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 ,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各种渠道传入朝鲜的大量汉籍 ,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作为世界上传入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的时间最早 ,传播的领域最广 ,因而受到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的朝鲜 ,对汉籍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而搜集的汉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之广、影响之深 ,以及研究成果之卓著 ,也是世所罕见的。中朝两国在文字上有渊源关系。汉字传入朝鲜后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直接使用汉字时期 ,二是《吏读》(用汉字的音和意 (训 )来记写朝鲜语的一种特殊方法 )时…  相似文献   

4.
“域外汉籍”指的是周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文章介绍了汉语史上8部重要的域外汉籍的发现及整理研究情况,认为这类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对近代汉语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日本收藏大量的汉籍,且十分重视对汉籍的整理和编目工作。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图书馆业也开始对所藏汉籍数字化。全国汉籍—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的研发,不仅使日本国内较为分散的汉籍数据库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而且对汉籍数字化的研发与技术革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刻本汉籍在中、日两国都是重要的古籍版本类型,相互之间虽然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版本形态也有诸多相似之处,然本质上却是打上很深民族文化烙印的独立文化遗产,因此,在版本学研究中不能混为一体。本文以中国清代与日本江户时期的刻本汉籍为对象,对这一观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目录学的方法,分析唐代日人所撰传入日本的汉籍目录,梳理汉籍东传的历史、路径、规模与种类,从文化传播角度论证汉籍对古代日本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美汉籍收藏的起步,与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有着直接的关系。签订中美《望厦条约》的美方代表凯莱布·顾盛于1845年运往美国的一批237种2,547卷藏书,不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批成规模的中文藏书,也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汉籍收藏的发端,在北美汉籍收藏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有一百四十余种,比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及美国一些著名大学所藏宋元版汉籍的总和还要多。宫内厅书陵部系日本皇家机构,所藏图书不对外开放,日本学者亦少有入宫看书的机会,中国学者对这一部分藏书的了解更少。 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一向关注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古籍的命运,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整理我国古籍的指示》要求:“散失在国外的古籍资料,也要通过各种办法争取弄回来,或复制回来,同时要有系统地翻印一批孤本、善本。”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处和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为落实中央指示精神,正在进行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复制工程,力争将一百四十余种宋元版汉籍全部复制回来,并有计划地选择其中国内缺藏或学术价值较高的若干种影印出版。目前已复制回国74种,尚差70种正在复制之中。其中,第一批14种(27函,181册)已于2001年12月由中国线装书局出版。现将该丛书的总序(《编纂缘起》)和各书的《影 印说明》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从1838年起至今,英国各类图书馆所编纂的汉籍目录达14种之多。其采用的分类编排方法,包括关键词首字母法、西方学科分类法与五部分类法。这些目录揭示了英国收藏汉籍的基本情况,著录了多种善本,描绘了汉籍的流转历史,代表着英国学者编纂汉籍目录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在分类、著录、版本考察等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标志着这个项目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4.
在对汉籍的定义进行考察,并扼要介绍日本汉籍庋藏机构的基础上,重点从6个方面论述近年来日本汉籍出版与研究的情况:数量众多的汉籍目录索引和解题的出版;对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译介;汉籍整理的专题化和细化;珍稀善本的影印;图录的出版;汉籍书店的发达。最后指出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搜集和劫掠中国和朝鲜的汉籍文献资料,是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者的一以贯之的策略。1910年8月,日本以武力强迫朝鲜签订了所谓《日韩合并条约》后的第二年,日本朝鲜总督府即将原属朝鲜旧皇室财产中的奎章阁图书室改名为“宫内府奎章阁图书馆”,并将其所藏四万四千余册图书(其中不少系用汉字编纂的文献资料),包括部分纯“华本(汉书本)”全部归朝鲜总督府取调局“引继”^[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所属版本在中国已不流行、且均源出福建的两种琉球本——抄本《二十四孝》和刻本《童子摭谈》为主要例证,参以其他实物与文献证据,探讨琉球本和福建本在版本上的亲缘关系.进而在东亚汉籍版本学的框架下,提出按历史原本样态,将原发性的中国本,综合继承中国本而又有各自创造的日本本、朝鲜本,和主要受中国或中日两国特定区域版本影响而来的越南本、琉球本,分为三种有层次的版本类型,并建议在第三类汉籍的版本学研究中,引入以突破国家范围的近地缘交流为特征的“小交流圈”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美国最重要的汉籍收藏单位。美国汉籍收藏史在1912-1949年的发展有独特的推动因素,与汉学史并不完全同步。在文献学视野下,1912-1949年间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汉籍收藏史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12-1925年是基本典籍的建设期,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源及文献学经验;第二阶段是1926-1941年,大量购入私人藏书以增加稀见典籍收藏量;第三阶段是1942-1949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新入藏文献以当代资料为主,1949年起不再购入带有文物属性的传统汉籍。在汉籍收藏不断积累的同时,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汉籍目录学、版本学水平得到长足发展,成为美国汉学开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汉籍数字化规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加快,使汉籍数字化成为中国典籍研究发展基本趋势之一。目前,这一工作处于相对无序状态,制作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进行制作,缺乏合理的统一规范,这就有可能在将来因前瞻性思考不足而出现损失。笔者试图根据自己实际从事汉籍数字化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借助海内外其他经验教训,提出初步工作规范,以作为讨论的基础。1. 数字化形式规范。汉籍数字化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图形方式,即通过扫描,将汉籍原本转变为电脑图形文件。此方式改变汉籍载体,大大降低了存储成本与空间,且完整保留汉籍原貌。缺点是不能对汉…  相似文献   

19.
张静 《图书馆界》2014,(2):21-23
唐代国力强盛,是书籍编撰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北南亚等邦国形成了以中国书籍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汉文化交流圈,大量的汉文典籍流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许多国家。到了宋代,中国散失海外的书籍以及日本人和朝鲜人创作的汉文典籍又源源不断地回归中国,出现了汉典籍逆向输入的文化现象,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籍的缺失,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