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汉语中形成了一支独特的“x男”、“x女”词群,主要产生和运用于网络,现也已越来越多地扩展到平面及电视媒体中。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这类词语对当代社会用语具有较大的影响。据此以“X男”、“x女”为对象,分别从它们的构成和分布进行分析,从而来探讨其迅速发展的动因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在新乡辉县出土的一批带有"妇(女桌)"铭文的青铜组器,是一组商代贵族使用过的青铜礼器。其铸造之精、形制之美、纹饰之华丽令世人赞叹。文章通过比照、研究,尤其是对该组青铜礼器器物上铭文的考证和分析,试图揭示"妇(女桌)"组器使用者的身份、时间和地位,印证在商代晚期辉县一带"妇(女桌)"一支贵族的活动范围,以...  相似文献   

3.
流行词汇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从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流行词汇“没女”一词入手,探讨了其意义,分析了其构词特征,阐述了其流行原因,并在最后预测了“没女”一词的生命力及存活度。  相似文献   

4.
"X女"族新词语语源有新造词、新借词、传统词的新含义、方言词的吸收等情况,其中新造词与新借词的现象最突出。新借词中日语借词占很大比重。"X女"族新词语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X女"族固有词语比较,X的音节数量更自由,形式更多样,有很多新词语运用了修辞手法,使新词语语义更丰富,这一词语模有了更高的能产性。"X女"族新词语的大量出现,在语用上是一种"从众心理",也使"女"有了缀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X+女”族词语属于“文化词汇”,不仅为语言系统增添了新的色彩,也反映了新时期女性世界的状况以及当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本文从“X+女”族词语的构造、后缀化、修辞特点及成因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杨杭 《重庆师专学报》2010,(5):54-57,71
"越女"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在唐诗中出现频繁,然而这一现象却极少被关注,文章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对"越女"一词进行简单地考释,并粗略分析唐诗中的越女形象。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74):23-24
近年来,网络新词热词不断涌现,其中"女汉子"一词迅速传播并得以广泛应用,映射出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现象。为了促进对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作者从文化、构词等不同角度对"女汉子"一词的英文翻译进行分析。通过分析tomboy,cowgirl,wo-man的文化含义与构词,作者认为wo-man"新瓶装新酒",更能贴切而充分地展现女汉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听了一位老师的识字教学课,教的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识字学词学句(二)”。老师在教“器”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怎样记住这个字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新兴族词"X男/X女"具有描述性、理据性、能产性等特点。可以从类推、潜词显化、认知等角度解释其产生机制。该结构具有时代性、社群性、个性化突出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论语》中的“器”与“学”紧密相关,孔子以“器”劝“学”,主张先“观器”“识器”“成器”,而后“破器”,最后达到“不器”的境界,实现个体生命的不断超越,近于君子。  相似文献   

11.
《女吊》作为鲁迅遗嘱的衍义,对理解鲁迅晚年思想有着特殊价值。近年来不断有学者以田野调查方式考察鲁迅之女吊与绍剧之女吊的区别,进而推断鲁迅之女吊复仇精神实为一种“发明”。这一观点无疑对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大意义,鲁迅的“女吊”并非绍兴目连戏中“女吊”的简单复刻。故而研究希望通过对“女吊”形象建构的系统梳理,结合不同时期对女吊“复仇”精神的思考,深入解读鲁迅之女吊形象形成的多方路径,以及不同时期解读“复仇”精神的不同立场,进而指出在《女吊》的书写与解读中,鲁迅对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不同时代对以“复仇”精神为代表的“鲁迅资源”的建构同属于一条路径:文化资源的再征用。  相似文献   

12.
“女”字初文的本义是对女性形体的客观描摹。这是先民“近取诸身”象形造字的典型方法。从卜辞里地名和女性的形声字特别多,可以推知形声字初起当在母系社会时期。借助现存最早的甲骨文来认识,可以证明“女”字初文并没有歧视女性的观念存在。在甲骨文中,“女”常常代替“母”字或二者通用,“母”字也是“女”字加两点而形成特指的。“女”作部首,造字众多,指事广泛,且有审美价值,如“姓”、“好、”“后”,足见女性在造字之初相当活跃。夫权制出现以后,男尊女卑的观念支配下,人们又造出一批表奴役、歧视、邪恶的“女”旁字,如“妖”、“奸”、“妒”、“婪”等,这属于文字增殖现象。我们不应本末倒置,以繁衍的文化造字来理解“女”字初文,认为先民造字时就具有贬低女性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3.
男人创造的女“汉子”“有时候女汉子成为我的一个标签,我不与它对抗,也不依赖它.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而且符合我的状态.汉子身上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责任、大气、理性、更宽的视角……它会时常提醒我,再光明磊落一些,少些敏感、纠结和小心思.”创造出女汉子一词的主持人李艾这样解读这个愈来愈火的名词.  相似文献   

14.
“女汉子”一词是2013中国网络十大热词之一。那么“女汉子”这一词是如何变得如此流行的呢?它的定义是什么?女汉子和其他女孩子的区别在哪儿?  相似文献   

15.
"女祸"一词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略,归纳起来有妇言是用、妻妾易位、女乐亡国、美女不祥、女子淫通等五个方面,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权威观念——女祸论。"女祸"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无论男女,符合结构的行为是福,违背结构的行为是祸。女祸的反面是贤妻良母,因为后者恪守了女性主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6.
“女国”释     
中外古籍中记载的有关“女国”的各种传闻,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涵。这些“女国”可分两类:一类是只有女子而无男子的“女人国”,一类是男女均有但妇女居领导地位的“女权国”。两类“女国”分别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前期和后期所流行的族外群婚与对偶婚的情景。  相似文献   

17.
前辈学者对于“君子不器”的理解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器”的内涵和功用出发,将“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只有一种功用;另一类则对“君子”进行深入分析,将“君子不器”与君子的道德属性联系起来。第一类理解没有全面考虑“器”和君子的特征,第二类理解则不免抓错重点甚至有过度解读之嫌。因此,两类理解都有所不足。“器”是指人像特定的器物一样,只能承担某些特定的角色,消极地发挥角色功用。“君子不器”则是指君子有能力承担无限的角色,根据所处的关系和情境选择最恰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变化是语言变化的动因之一,语言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外在显现。2013年,"女汉子"一词随名模、主持人李艾在其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话题而热红网络,并在网友与商家的不断宣传中增加了新的内涵。其语义经历了"外在形态—内在性格—精神特质"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对“女汉子”等网络称呼语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的产生及发展机制。“女汉子”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根源于当前的社会现实。通过“女汉子”一例,我们能够深刻领会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从“游”的本义及其引申义入手,结合《汉广》一诗的原文,考证了“游女”一词的确切词义,并对程俊英《诗经译注》中“游女”一词的解作了辩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