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哪怕p也q的演变问题。典型的哪怕p也q构式为复句,经历四个不同方向的演变,分别是:单句哪怕p,准副词哪怕,单句哪怕p也q,复句哪怕p,但也q。  相似文献   

2.
新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介绍了一点简易逻辑知识.对命题p的否定“非p”这个概念介绍的不透彻,使许多学生和老师产生  相似文献   

3.
“即使A,也B”分为实言句和假言句两类,本文探讨了这个句式的认知层面.主观推测层面,“即使A,也B”这个让步转折句所反映的认识是0<P{B/A}≤0.5,此时,实言句和假言句是一致的;客观反映层面,“即使A,也B”所反映的认识是:P{B}=1,P{B/Amin(B)}=1,此层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实言,P{A}=1;二是假言,P{A}=0或P{A}=0.5.说话人使用“即使A,也B”让步转折句,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4.
李艳丹 《文教资料》2012,(32):141-143
"宁可p,但q"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宁可p,也q"。当p、q属于同一层次时,如两者是绝对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则"也"不能替换"但";如两者是比较对立的利与弊关系,当q的内容为现在或未来可实现的,则"也"可替换"但",如q为已实现的内容,则不可替换。当p、q属于不同层次时,如q是消极的结果,则"也"可替换"但",如q是积极的结果,则不可替换。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提出 “数学课程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册(上)(必修课)第34页中,对推理“p→q”进行了说明,“p→q”是:“‘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记作p→q”.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认为“p→q”与“‘若P则q’为真”是一样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6.
“即使”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连词,本文在共时平面对“即使”的用法进行了阐述,从历时平面对连词“即使”的产生作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并力图对“即使”的产生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  相似文献   

7.
张尖 《时代教育》2012,(23):108
“即使”和“甚至”的共通点就是在语义上,都是用极端情况来涵盖普遍情况,只不过一个是“假设让步”义,另一个是“强调、更进一步”义.而当描述这种极端情况的句子没有“转折”意思的时候,只能用“甚至”,而当描述特定某一次的极端情况时,只能用“即使”.  相似文献   

8.
"the more…,the more…"和"越p,越q"是英汉语中常见的条件倚变句式。它们在语表形式标记上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共性上,它们通过结构标记和一定的语序排列体现出各部分的倚变变化关系。在差别上,则是通过结构标记的使用、成分省略和成分倒置加以体现。本文拟通过对两句式的比较分析,理清各自的结构标记特点。  相似文献   

9.
"一半p,一半q"是配对使用的关系词语.它可以是复句关系词语,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格式"一半……一半"可以充当小句中的句法成分,也可以不充当小句中的句法成分而仅仅表示句法语义关系.同时,它也可以是非复句关系词语.  相似文献   

10.
"即使"句的关系词语包括让步标和应接标,让步标的作用是表让步和表虚拟,应接标的作用是表示异中有同;"即使"句的句法关系包括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A、B间的并列性逆转关系,一种是A、B间的因果性逆转关系,两种句法关系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1.
证明了E(p,q)和E0(p,q)中的函数的积分关于乘法构成一个代数  相似文献   

12.
"即使连X,Y"嵌套结构是由表示让步的即使结构和表示强调的连字结构嵌套而成。嵌套产生的是一个简明的多层结构,其中,X和Y作为嵌套构成的对象元素根据具体的关系背景构成一个意义空间,它们通过嵌套的结构获得意义的重新求解。探究这一嵌套结构的形式,分析其结构特点与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实数范围内,方程x~2 p|x| q=0(p≠0)与x|x| px q=0共同特点是含有|X|,它们的实根的求解与方程x~2 px q=0是否有所不同,其根的存在是否由判别式△=p~2-4q唯一确定呢?下面就这两个方程加以讨论,得其根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证明了E(P,p)和Eo(p,q)中的函数的积分关于乘法构成一个代数.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6,(37):24-26
文章运用替换及对比的方法,从语表、语里、语值三角考察"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的语法意义,并观察二者在句法、语用上的差异和语法意义的差异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在语法意义上,"宁可p,也不q"和"与其p,不如q"都表现出选择性逻辑,前者属于忍让性选择,有转折意味,通过反驳或否定表达的语值是决心;后者属于择优性选择,通过比较表达的语值是观点或建议。在句法上,"宁可p,也不q"由于表明决心时语气加强,凝固程度提高,可以在句中充当修饰性定语;"与其p,不如q"由于表达观点或建议,可以用"为什么不"转换成疑问句。在语用中,"宁可p,也不q"可以紧缩为"宁可p";"与其p,不如q"可以紧缩为"不如q",并且可以起劝说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定义了Baer模、quasi-Baer模和p.q.-Baer模.使用了环论和模论的一般方法,讨论了在一定条件下模的子模、商模、直积(直和)和同态象保Baer性(quasi-Bear性、p.q.-Baer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中与思维密切关联的意义问题,在语言哲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语言哲学家,他所提出的"意义即使用"学说对译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深刻的指导意义。翻译学中对于意义的研究,使其与语言哲学不谋而合。文章旨在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揭示维特根斯坦"意义即使用"给翻译学中的意义观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使用"观否认语言本质的存在,主张在语言游戏中确定语词的意义,强调语言使用与生活形式的密切关系。根据这一观念来探讨语言学习的本质,并依此来反思高考英语测试,可以揭示现有考试中有待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重知识轻能力、忽视语言使用的宏观环境和未能充分关注语言使用的微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临界点理论中的极大极小方法,通过引入一类控制函数,研究了带阻尼项的q,(p)-Laplace问题周期解的存在性,本文定理推广和发展了已有文献中的相关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