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安定有序、秩序良好.一个社会要保持良好的秩序,除了具备健全的法律外,良好的道德秩序特别是公德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德作为公共领域的道德原则,是社会秩序所蕴涵的道德理性,是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意愿,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2.
如何和陌生人交往交流,如何对待公共资源,这都需要遵循公德的伦理规范。公德含有积极性部分和消极性部分,积极性公德行为表现为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主动募捐、从事公益活动等,而消极性公德行为则体现为"不作为"的规范,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不破坏公共财物,考虑他人的感受,具有底线层次的遵守。在公共领域或学校公共领域中,很多公德失范行为现象都违背了具有底线层次的公德伦理规范。因此,倡导消极性公德教育对一个人公德德性的提升、对社会正常秩序的运行,其作用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开放,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之间特别是陌生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使公共秩序和公德意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改革开放以来,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称的是,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现象相当普遍。国民公德意识薄弱的根源除个人道德修养因素外,还包含历史根源、社会根源和教育根源。提升国民的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它既依赖于国家、社会的引导,也需要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改进公德教育方式,帮助人们建立道德信仰,并在法制建设方面提供有力支撑,树立公德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公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与个人德行相对的公共生活准则。当前,我国的个体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公德规约缺失。加快公德建设必须明确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自身素质、健全法律制度,建立道德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5.
自梁启超以来,即近代以来公德思想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团体公德、国家公德、社会生活公德三种不同类型。这三种公德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对应不同秩序构建的需要。其中,团体公德思想主要在于构建强大凝聚力的团体,以挽救国家、民族之灭亡;国家公德思想主要通过国家公德德目之宣贯,进行以自育自律为特征的政治教育,以构建稳固国家政治秩序;社会生活公德思想试图克服国家公德思想侧重国家秩序构建之局限,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之公德秩序构建。这些思想都为当前社会生活公德秩序之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展望未来,基于自由权利的义务公德将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德文化建设既是顺应世界性现代化潮流的应有之义,又是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一环。进入新时代,公德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建设本身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问题,伦理本位的文化惯性制约公德文化建设的场域扩展,市场经济的个体主义消解公德文化建设的公共共识,工具理性的单向发展束缚公德文化建设的价值理性。为此,应从扩大公德文化建设的“家校社网”场域、完善公德文化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增强公德文化建设主体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来破解当前存在的现实困境,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公德具有利群、利他的意蕴。在当代社会,公德意蕴的展现却遭遇诸多不和谐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漠无情在人群中蔓延;第二,毒食品、毒药品频现,危及大众生命安全;第三,为一己私利,伤害他人生命。从公众文化心理的角度反思其成因,主要在于:第一,公德主体身份的平等性,易于导致责任分散;第二,公德的利他精神缺乏互信基础;第三,公德行为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推进公德建设,既需要公民个人树立对"他者"负责的意识,又需要社会建立和完善道德机制,对公民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历史和文化传统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公德建设的困境,即公共生活领域狭窄,严重的政治化和精英化倾向,以及道德理想主义等。加强公德建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必须迅速完善相关的社会公共生活制度;必须增强道德规范内容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必须强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职能,努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必须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和国家公务员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的公德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家庭化与私利化倾向.这主要受到我国古代社会以家庭伦理为本位的道德传统以及我国当前“重私轻公”的社会现实的影响。为突破私人关系的圈子,实现真正的公德教育,我们需要超越“家”的界限,建立基于公利原则的公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对于公德和私德的定义,在我国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各执一词,莫衷一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从道德的现实意义来看,无论对公,还是对私,道德都应该有一致的善恶评价。对公德和私德的划分不仅意义不大,而且会产生出诸多弊病。我们认为,只有淡化对公德与私德的划分,才能促进伦理学的发展和全民和谐社会的共建。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治国方略的升华。社会公共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之一,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为以德治国的实施提供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支持。本文为此提出加强社会公德 建设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以城中村“村民”公民道德方面重私德轻公德为中心,分析了“村民”道德存在的问题,道德认知的模糊、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行为的失范。  相似文献   

15.
严格辨析社会公德概念的历史缘起,明确社会公德与公共生活准则、公德、私德及公德心等相关概念的关系,全面完整地揭示社会公德的基本结构和深层内涵,乃是准确把握社会公德理论体系的实践性、科学性等特征,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学习道德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学习道德是关于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一系列道德要求,影响着大学生成长,其主要包括课堂道德规约、自习场所公德、考试道德以及科研道德等部分。不同场景下的道德要求使得抽象的学习道德更为充实丰富,为大学生践行道德要求提供具体行为准则,而加强对大学生学习道德这一领域的研究为大学校园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也深化着道德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它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强加在我们头上的框框,而是我们作为人应该遵守的。从中国的道德起源和生成来看,它涵盖了两性关系、劳动与劳动分工、为辨别血缘和维护财产继承而制定的宗法制度、为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生活行为和交际行为而制定的礼乐制度以及为维护政权和阶级利益而确立的法律等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它具有维护生命体、维护社会个体和社会利益,促进社会文明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人的"公德"与"私德"概念,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界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的结果.以"私德"为特征的儒家伦理文化,面对科技革命与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显示了不适应性,亟待变革.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应加强全方位的社会公德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积极和有效地拓展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