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遵义仡佬族习惯法带有浓厚的本民族文化特色,深深地烙下了民族的印迹,成为遵义仡佬族人自我识别和民族认同的基本内容,有其自身的特点。社会形态决定着法律的形式和内容,随着遵义仡佬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发生变化,传统的仡佬族习惯法也发生着变异。探析遵义仡佬族习惯法的现实状态和特点,对于更深入认识贵州仡佬族习惯法,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石漠化地区聚居的少数民族基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了许多内容丰富的习惯法,其中不少习惯法的规定能够填补当前石漠化治理对人的行为缺少规制的漏洞.笔者对石漠化地区民族村寨习惯法进行实地考证,探讨在石漠化治理中引入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维吾尔族麦西热甫蕴涵着大量的习惯法内容,主要表现治安管理处罚法和选举法等内容,也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发挥着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进行法制教育、惩罚不端行为等作用.它表现出来的民族习惯法是我国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丰富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人类学的视角从壮族习惯法研究简介、作用、变迁、调适等4个方面作一简单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习惯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惯法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习惯法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的,习惯法又强化原始宗教意识,维系原始宗教结构,促进原始宗教功效。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原始宗教与习惯法的互动,弘扬和提升有益的积极的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多元文化视野中青海藏族的农牧业生产及习惯法规范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视野中的民族习惯法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态势,本文在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青海藏族农牧业生产及遵循的习惯法规范.我们的阐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多元文化视野下青海藏族的生计区域划分;习惯法规范在农业和牧业生产活动中的实践,进而对农牧业生产方面的习惯法规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作出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推广.这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核心是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我国民族地区推广时,当地的生态习惯法起了何种作用?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调研,发现良性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广起保障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如能结合传统习惯法在当地得到有效运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8.
试析彝族习惯法在民族法治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习惯法是彝族聚居区调整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行为规范。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彝族习惯法自身的因素等原因,目前,彝族习惯法在凉山仍然存在和有效运行。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调节机制和手段,对于对民族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应当对其积极的作用加以重视和发挥,并克服其消极的作用,以推进民族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习惯法作为内化于少数民族内心深处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民间规则,具有深厚的历史传承、文化根系和生存土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可轻视。黎族在长期生存繁衍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习惯法,而这与现存的国家法之间存在许多冲突和矛盾。本文拟从习惯法的角度出发,列举其在纠纷冲突中的表现,探寻其中缘由,分析国家法与习惯法失范与衔接,以求促进黎族习惯法与华夏法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习惯法具有丰富法治理念、提供实用制度资源、节省社会运作成本等法治建设意义。在国家法律引导民族习惯法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保留民族习惯法应有的发展空间,从而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农村环境法治秩序是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国农村环境法治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国家权力制定完备的法律制度,还要吸收农村固有的习惯、传统,使国家制定法与农村传统习俗相融合,构建符合我国农村现状的环境法治制度。环境习惯法是历史的产物,它的作用不会因为国家法的扩张而萎缩,也不会被国家法取代。国家制定法与环境习惯法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自法产生至今,习惯法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人类社会产生之初,习惯法的萌芽就已经出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习惯法也不断的发展完善。在当今社会,习惯法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厘清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关系,习惯法与制定法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习惯法与制定法之间存在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当习惯法与制定法发生冲突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习惯法应当居于首要地位,优先于制定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论蒙古族习惯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惯法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法,如果没有习惯法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现代明社会的法律,蒙古族习惯法具有独特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是北方马北民族法律典型,是了解北方各民族法律明化的纽带,研究探讨蒙古族习惯法,对于正确解蒙古社会制度及其性质,正确理解蒙古法律化,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化及社会发展,促进牧区经济的市场化,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追求法制化的进程中,国家制定法虽然日益完备,但是“法典不可能没有缝隙”,法律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在待决的具体案件中,法官在制定法的范围内未能找到可适用的依据时,法官由于“不得拒绝裁判”义务的存在,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本文认为习惯法是从人们普遍遵从的生产生活的习惯中衍化而来且对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指引、规范和评价作用,并且中国作为传统的“礼俗”社会,在填补法律漏洞的司法实践过程中,习惯法作为一种本土资源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方志、法院档案与口碑资料的综合研究,可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自成体系,且有丰富内涵。婚姻缔结有正聘、入赘、转房、抢婚等形式,同时有同姓不婚、近亲通婚、早婚、强制包办、神灵定亲、婚姻尚财、多妻、禁止离婚、容忍性乱等原则,以维护婚姻稳定,刺激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婚姻法强力介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才逐渐消隐。  相似文献   

16.
民族法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进程中,尊重各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尊重民族法学发展规律,构建我国民族法学学科体系和加强民族法学研究,对多民族国家的法制建设以及国家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组织习惯法,刑事习惯法、军事习惯法、生产习惯法、交易习惯法、财产继承习惯法、婚姻习惯法七个方面,分析其演变转化的轨迹,揭示出契丹习惯法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系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之一,定纷止争是解决民事纠纷追求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使得不动产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不动产的市值不断提升,人们对巨额财产拥有的诱惑使得因不动产引发的各种权利的诉争风波层出不穷.传统的亲情、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受到很大的冲击.文章以一起用益物权纠纷案件为例来解读司法实践中的情理法.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规范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和社会活动的准则。它是人类为了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习成风、约定俗成,或者由人们共同制定并明确施行的。本文运用法社会学与民族法学研究方法,对蒙古古代历史上具有准法律意义上的忽里勒台制、氏族别乞制、祖先祭祀制、血亲复仇制、结安达与那可儿制与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问题进行了考述。提出了这些社会规范对蒙古民族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国家的产生和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控制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