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雍正皇帝即位伊始 ,为惩治腐败 ,克服各方面的阻力 ,在举国上下大规模地开展清查亏空、火耗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工作。由于他态度坚决 ,措施得力 ,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官吏贪污、吏治败坏的情况大有好转。这为我们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雍正帝惩治贪官污吏、预防官吏贪污的举措及取得的显著效果.让我们认识到;要使吏治清庶.国泰民安.对执政官吏必须采取预防与惩治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曾国荃是曾国藩的胞弟,著名湘军将领。他与乃兄一道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又同曾国藩一样,在治军、为官、处世、教子等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他曾任浙江、湖北、山西巡抚和两广、两江总督,从政数十年,深谙为官之道。他执政期间的吏治思想既是对前人经验的传承,又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商鞅吏治思想表现在选吏上废除世卿世禄制,以实际才能为用人标准;在治吏上主张以法治吏,刑不阿贵,用法律限制地方官吏的行为,对现代的依法行政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从1061年任谏官期间,曾屡屡谏言,其中有关选官、任官、用官三方面的奏折是其在谏官任职期间的吏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历朝历代治理国家,首重吏治,而吏治的好坏,又主要表现为其官吏是否廉洁奉公。一代政权之兴,一代政权之亡,无不与吏治的清廉与否息息相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造成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国家衰落随之而至。清朝入关伊始.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的朝代,包拯是北宋时期名的政治家、大臣,也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型。他对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和见解,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康熙在晚年,由于“太平盛世”而滋长了政宽事省的思想,这时期他处理朝政的原则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由此,在朝野上下的官僚队伍中,虚诈、迎合、粉饰、浮夸等种种腐败之风严重泛滥。于是,惩治腐败、整顿官场风气的重担就落在了雍正皇帝的肩上。  相似文献   

9.
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治世名臣,其吏治思想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对康乾盛世的形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现今仍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明 《辽宁教育》2013,(12):90-92
李侗是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二程的三传弟子,他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李侗发展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并论述了早期理学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在多年的静坐讲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还对理学尤其是朱子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雍正朝历经13年,在治理改革整顿的同时,也完善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监督,最主要的是完善了对官员违制违纪行为的问责与参劾。当时,参劾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直省参劾、科道参劾、官员自参、其他机构的参劾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参劾,在雍正朝形成了一个系统的问责体系,有效地监督了各级官员在行政过程中的失误与过错,保证了政务活动的顺利实行。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层出不穷,呈风靡之势。许多学者从历史真实性出发纷纷对此类作品提出质疑。二月河的清宫系列小说最为引人关注,其长篇小说《雍正皇帝》在人物设置和虚构情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败笔。  相似文献   

13.
论田文镜及雍正朝的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文镜是雍正朝著名的“模范督抚”。康熙末雍正初的政局为田文镜的升迁提供了契机,田文镜为雍正的“严猛”政治树立了典范。“清官”加“酷吏”是田文镜一生的真实写照。田文镜的起用、升迁是雍正朝吏治的一个缩影,而雍正朝的吏治又与当时的政局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4.
为了整顿地方吏治,雍正一朝曾大量拣选官员分发至各省委署试用。该办法被雍正帝称作“观政学习之法”而大范围推行。由于雍正帝仅将该法视为一种临时性和权宜性的措施,因而拣选分发制度在雍正朝有效地弥补了月选经制只能为人择缺、不能为地择人的弊病,为督抚题调要缺储备了人才。分发试用人员在委署过程中锻炼了吏才,熟悉了政务,也弥补了科举制凭文取人、所学非所用的弊病。但该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和地方督抚的严密配合、对属员的密切关注和考察之下的,因而其有效性和持久性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到乾隆中后期,该制被极大推广,大量捐职人员发往地方委署试用,最终造成地方铨政的紊乱和督抚权力的扩张。  相似文献   

15.
从雍正朝黄河水患、河官队伍整饬、河工经费支出和工程建设的情况,以及职官设置、修防条例、考成保固等河工制度建设的情况来看,雍正朝河政虽然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总的来说是成绩斐然,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朝入关后,吸收了明朝谒陵礼仪制度,以清东陵为例,每年的祭礼除了规定的大、小祭外,还有不定期的临时性祭祀。清实录等资料记载了创造大清盛世的康熙、雍正和乾隆三帝展谒东陵以及期间发生的一些故事。透过这些故事,一方面,我们得以了解了清朝皇帝的谒陵所包括的随时处理国家政务、巡幸军镇和地方、亲自考察官吏政绩和了解民情等丰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政治意义。另一方面,从新的视角,我们还得以窥见三位明君洞悉世事、勤勉严谨的为政风格。  相似文献   

17.
在骈散文均开始兴盛且相互对立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清初骈散合一思想较以往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为骈文存在的合理性辩护;二是骈散相间,在文章创作中骈句与散句交替使用;三是从更高的层面来统摄骈文与散文,淡化二者形式上的区别.尽管清初骈散合一思想仍表现出骈文对散文的攀附,但为骈文在乾嘉时期的全面复兴做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为乾嘉时期骈散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康熙四年"江村"唱和(亦称"三人唱和")是清初三大唱和之一,在顺康词坛具有重要地位。其"后期唱和"共存词103首,作者为社会中下层士人。他们在主题上进一步开拓,其浓郁的人生体验和积极的人生努力,推拥出直面人生的雄健词风。创作实践证明推动词风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社会中下层士人,"大有力者"往往顺应词坛潮流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帝王的文艺思想往往直接影响到他们所统治时代的文学发展。作为清代的第二任帝王,康熙不仅通过一系列文艺措施规范当时文坛走向,而且以帝王之尊,操觚染翰,留下了颇为丰富的各体文章以垂范当世文人及后代文人,更为直接的是他还通过与身边文学侍臣诗酒流连,构建了一支支忠实于皇权的御用文人群体。总之,康熙正是以其独具的政治优势左右着其时的文人心态和文学生态,在清初乃至整个清代文学史演进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初由于连年战争,各地防灾抗灾的能力明显减弱。康熙帝作为我国古代较有作为的君王之一,轸念民艰,体恤民生,采用了“积谷备荒、藏富于民”的积极防灾理念,并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透视康熙帝的防灾思想,以史为鉴,对当今我国的防灾救灾活动或可成为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