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欧阳修《昼锦堂记》和苏轼《韩魏公醉白堂记》均为以“议”为“记”的范例。其特点都是名为“记”,却通篇议论,体现了这类山水景观记在唐宋时期的变化。细读文本,会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期同时出现了"以《诗》为经"和"以《诗》为戏"两种矛盾的现象,分别体现了宗经和离经两种相反的倾向性。"以《诗》为经"表现出对《诗》的态度是尤为宗崇的,"以《诗》为戏"则显示出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态度,二者是不同性质的语言游戏。"以《诗》为经"显然是有汉一代经学意识形态的延续,而"以《诗》为戏"则反映了魏晋之际《诗》文化的新风貌。《世说新语》较为真实地再现魏晋史实,对上述《诗》文化面貌也有很好的记录与反映。在"以《诗》为经"的大文化环境下,"以《诗》为戏"显得相当特殊,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相似文献   

4.
《雪堂记》中围绕“散人之道”和“藩外之游”的主客论难,不仅表明了苏轼黄州贬谪时期对道家思想的选择性接受,而且体现了他“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的人生观与生活态度;黄州之贬,使苏轼在面临人生失意的生存逆境,经历“适”与“不适”的痛苦熬炼之后,最终找到了“适意”的生活方式与人生乐趣,确立了与“旧我”不同的生活方向与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从“失意”到“适意”的艰难抉择与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5.
网上教学是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教学工作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能力甚至学校发展水平的直接呈现,又是继续推进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本文结合《组织行为学》课程网上小组讨论探索实施过程,提出从观念、引导、平台及管理四个方面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上小组讨论,切实推动网上教学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体系主要体现在:目标上,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课程上,强调育人为本,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与先进性;教学上,有开放灵活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丰富积极的课堂生活,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及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评价上,教育功能和管理功能并重,保证基础教育健康、积极发展;管理上,追求科学、民主、高效,以保证基础教育的公平、优质。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内核和灵魂所在,其内容包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三层概念解读分别指向发展的目标指引、关键途径和最终归宿。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要论述、总结建党百年探索经验和中国民本思想有益成果基础上,这一思想被作为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创新成果提到了党和人民面前。在建党百年视域下,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对于进一步坚定人民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打破兴亡盛衰的历史周期律,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袁小燕 《江西教育》2022,(16):92-93
生本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缔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生本课堂。“以幼儿为中心”的数学课堂的构建,要以兴趣为起点,唤醒幼儿的主体意识;以探究为核心,让幼儿练习数学方法;以境界为追求,渗透学生的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柘兰 《文教资料》2012,(14):53-56
本文阐述了民族中心主义在翻译学研究方面的深远影响,通过史料和文化阐释证明"tiger"并不是"亚洲四小龙"中的"龙"的翻译,而这种译"龙"为"虎"的臆断是中国翻译界学者们长期讨论的话题,并更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翻译作为改写"的现象,探讨了如何在翻译研究中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到课率"作为课堂教学绩效评估的指标,源于"学生是被动的"价值预设,促成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授学承的课堂体验。"到课率"以法定权威把学生"押解"到课堂,掩盖了教师掌控课堂的无力。"学"是"教"的目的,以提高"上座率"为目标,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获得"师导生创"的课堂体验,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邵晓枫、廖其发在2006年3期《中国教育学刊》上发表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一文。 文章从八个方面阐释了“以学生为本”的内涵。 一、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苏轼“以诗为词”为中心,阐明词并没有特殊不变的“本色”,因而北宋以来的本色论者反对苏轼“以诗为词”,谓苏词“非本色”的论调是错误的。本色论者没有看到苏轼“以诗为词”的原因与实质,从而不能对苏轼“以诗为词”在词史上的意义与功绩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朱丽  李明 《邢台学院学报》2012,(1):169-170,181
对《礼记》中的"为"字进行穷尽性统计,以此来观察它在上古汉语里的各种语义语法功能。"为"在《礼记》中主要有动词、介词、助动词等用法。将动词"为"、助动词"为"和介词"为"按照其在文中的具体语义语境划分为多个义项,并分类举例阐述。  相似文献   

14.
“多维解读、立体构建”是分析教材的关键。“多维解读”指教师在分析教材时从作者、文本、编者、儿童、生活五个维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从而感知不同视角下文本的不同侧重点。“立体构建”指基于多维解读,对不同维度下文本的侧重点进行整体建构。教材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文本的内容,还应从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实践,既要看到文本的人文内涵,还要看到文本的语用价值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则是这个理念的支柱。所谓“三维目标”,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17.
马小梅 《考试周刊》2012,(39):101-102
本文从明确教学目的、营造课堂气氛和倡导合作教学等几个方面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党委机关报,《益阳日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坚定不移,"两为"方针坚定不移,依靠群众办报坚定不移。具体体现在:什么时候都必须准确传递党的声音,善于聚人民大众的心;什么时候都必须耐心做好正面引导,勤于鼓人民大众的劲;什么时候都必须真情关注百姓生活,敢于撑人民大众的腰。  相似文献   

19.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从宏观上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作者从课堂教学入手,提出了教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历来对以诗为词的阐释众说纷纭,实际上,其涵义本身就是多方面的,不同语境各有侧重。在《后山诗话》特定的语境和场合下,以诗为词的意义只能是: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改变了词传统的婉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