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家的视角决定作品的精神面貌。旅日女作家燕子用诗心诗语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浸染着阳光的明媚的爱意;用多维的视角具体为神灵的视点、女性的视点和跨文化的视点传递着一个把生命投入写作的女性作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注,给我们展示了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我国西部城市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西部城市化滞后是西部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快西部城市化进程是启动西部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部城市进程中应该突出的重点,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匮乏由来已久,严重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匮乏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所以,精减乡镇机构、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中央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等改革措施,以实现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统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产品匮乏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比较滞后,这主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西部地区成人教育的缓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此,主要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西部地区成人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即开展特色成人教育、严格落实成人教育政策、完善成人教育管理制度是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成人教育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西部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孕育下的诗人张杏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诗在真实的语言中,渗透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情礼赞,对回族妇女及劳动女性的深情歌唱,对正义与光明的真挚讴歌,对社会邪恶与黑暗的辛酸讽喻,显示着一个女诗人的良知与真诚,是一个执著的西部回族歌者。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美国西部小说走向衰亡.其衰亡的原因,一是题材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一是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改变了人们的以往的审美趣味,使得当代西部小说的四大类--新传统派西部小说、挽歌式西部小说、反英雄西部小说和成人西部小说带有了悲壮、感伤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西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开发大西部经济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建设西部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沿革现状,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建设西部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提出当前建设西部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现实实践进行了评述,以期找出适合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如果没有乐器的发展、外来民族音乐的渗透以及唐人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就没有唐代的乐诗和声诗的繁盛。西部乐器和音乐因素的加入,大大改变和丰富了中原音乐,唐代诗歌中所反映的音乐演奏状况,正是中原地区人们接受西部音乐和乐器的过程和心理感受,为后世留下了被诗化了的音乐,从中可以看到西部音乐从民族的、民间的“新声”逐步主流化的过程。通过对西部乐器的流布历史考察,却发现另一种有趣的现象,即许多乐器与中原地区早期的乐器同源,或是从中原传入西域的,例如秦琵琶和筚篥之类,经过改造和发展,伴随着西域音乐再次流入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乐器。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新世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本思路是:体制创新,政策倾斜与法律规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怎样处理效率与公平二的关系,开发的重点何在等。  相似文献   

11.
"沉郁顿挫"这个词用来评杜甫诗的风格和周邦彦词之风格是恰当的.但"沉郁顿挫"在两位诗人、词人的作品中却有不同表现一是由于人格、审美理想的不同造成杜诗在沉郁中包含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忧患,而清真词的沉郁则更多的是对个人坎坷遭遇的感伤;二是杜诗的沉郁顿挫给人以警醒、深厚,清真词中的沉郁顿挫给人以失落、缠绵.由此可见,两人诗词中的沉郁顿挫之风格与人格有密切的关系,"文如其人"谓之不虚.  相似文献   

12.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渊源,尤其与儿童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儿童杂事诗》是周作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扛鼎之作.本文从周作人晚年的《儿童杂事诗》的剖析入手,通过对其创作起源、创作过程、诗歌内涵等,旨在探寻周作人与其研究并且实践的儿童诗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儿童诗歌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儿童文学有着巨大贡献。辛亥革命前后 ,他主要译介国外儿童文学论文 ;2 0年代 ,他翻译撰写儿童文学论文 ,创作白话儿童诗 ;40年代末 ,他创作儿童杂事诗。他提倡儿童歌谣少教训 ,多情趣 ,题材广泛 ,语言简朴  相似文献   

15.
周熠的诗歌创作由咏物诗、怀乡诗、记游诗三部分组成,它们是周熠情感和人生阅历的结晶。尤其是他的怀乡诗更是周熠远离故土,思乡、恋乡情感最为强烈释放的结果。其主题意蕴表现为周熠对故土的眷恋、对“根’’的认同。周熠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结构短小、精巧,语言质朴、自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高适入仕前长期流寓宋州,怀才不遇,发而为诗,多愤世之作,风格苍凉悲壮.流寓宋州时期是高适一生中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苏轼《和陶诗》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陶诗》可分为用陶韵复和陶意的诗歌、只用陶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陶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陶诗》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陶,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陶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陶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况周颐寓居上海,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里(1924—1926),他发表39首词作于报纸副刊《申报·自由谈》上,其中37首未收入刊印的个人词集,是他的散佚词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录、考论《申报·自由谈》上刊载的况周颐晚年的佚词,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蕙风词创作,促进对他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20.
柳永、周邦彦和姜夔的词是宋代婉约词中最有影响的三大家,而三家词的不同则正好体现了宋代婉约词的发展轨迹。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家词的差别,即词调、表现手法和语言。在词调方面:柳永词新调多而音乐通俗;周邦彦词新调次之但音乐高雅;姜夔词新调最少而音乐古朴却并不美听。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柳词平铺直叙,直白而坦露;周词变直叙为曲说,追求含蓄;姜词则化实为虚,力求隐蔽。在语言方面:柳词俚俗,格调软媚;周词求雅而不能尽归于雅,格调仍然偏软;姜词则归于骚雅,改以健笔写柔情。但三家词皆为“言情”所束,故均有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