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那天,讲完《坐井观天》这篇课文后,老师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2.
老师是青蛙     
《甘肃教育》2011,(24):95-95
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解《坐井观天》这篇课文。课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青蛙跳出水井。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个同学说:“老师,青蛙看到了好大的天空和美丽的景色,它蹦蹦跳跳,非常高兴。”另一个同学大声说:“青蛙再也不愿回到井中去了。”教室里热闹极了!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想,青蛙看了看,又重新回到了井里。”  相似文献   

3.
秦公荣 《广西教育》2014,(20):50-50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上午的新课,学的是课文《坐井观天》。同往常一样,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不同的是,今天的课堂上,出现了许多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孩子们像往常一样表现出色。到了说话写话环节,我要同学们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说说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情形。学生们同桌互说、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学习状态非常好。到了展示成果的环节,学生的发言很踊跃。  相似文献   

4.
那天,讲完《坐井观天》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想像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 王婉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这时,张雨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  相似文献   

5.
“赵老师,赵老师!”刚进教室,几个学生忙不迭地冲我大叫,“李飞说你是他叔!”“对.他对谁都这样说!”好多同学也都愤愤不平地附和着.连推带拽地将李飞押到了讲台前。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0,(7):1-1
我是一只永不放弃的青蛙,虽然一出生就被放到了井里,但我还是努力向上跳跃着,我会一直等待,等待属于我的机会,为民族作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青蛙     
MAY 《初中生》2010,(9):107-107
老师正在给学生上生物课。“现在,我将要给你们看看我袋子里的这只青蛙。”接着,他把手伸进口袋,却拿出了一份鸡肉三明治。老师满脸困惑地看了一眼,沉思了一会儿,  相似文献   

8.
现今这批学生,已带了整整四年,孩子们各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学习刻苦努力,上课思维活跃,活动能力也很强,参加比赛常获奖。唯一遗憾的是孩子们的作业。许多孩子做题时,题目要求常写不全,抄写课文时只见语句不见课题,扩词时遇上相同的两个字,常用“??”代替。虽三令五申,甚至罚做作业,但收效不大。着是为何呢?  相似文献   

9.
鸾是我初中时的同学,也是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她的全名是郝小鸾,但有些同学总爱叫她“好(郝)小鸟”,她也并不十分在意。她给自己取的英文名叫作Annie,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喜欢而已。鸾很外向,成天嘻嘻哈哈的,爱说爱闹,是个十足的乐天派。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因为自由,无拘无束。这里是紧张学习外的一方乐土,是我们共享快乐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孙绰锋 《辅导员》2010,(23):53-53
同学们,你们可还记得那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吗?它就是我。我从井底里上来后,找到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我们听了丁慈矿老师上的一堂课——“对对子”。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是学生,全体听课的同行也分享了母语教学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这堂课的剖析,看看丁老师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对对子”即“对课”,是我国旧时私塾教师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教学时,丁老师首先引用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两副对联导入课题,继而简单介绍了“读书、写字、对对子”式的旧式私塾教学方式,接着从对一字联入手,然后是对两字联、三字联,再逐渐上升到对七字联,以此逐步展开教学步骤。例如:“风”对…  相似文献   

12.
记得一句广告词说得好,多则惑,少则明,当周遭的环境影响到你的心境时,不妨闭上眼睛,捂住耳朵,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心无旁骛地向前走,古来成大事者,皆为专心坚定之人。  相似文献   

1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能力的契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同学们都很喜欢机器人。如果我们的老师也是机器人,这无疑会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造成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进行了让学生当老师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总结自己的经验,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有的同学平时看到老师,会低下头匆匆走过;有的会转过脸去,似乎没看到老师;有的远远看到老师走来,会绕道而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看,其因有三:  相似文献   

17.
有这么一个优秀的案例,大意是说有一位老师执教《坐井观天》,课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同学们,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跳出井口看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袁敏 《教育文汇》2013,(13):41-41
学校举办“六一”趣味运动会,其中一项是拔河比赛,要求每班选十名男生和五名女生组队。我在班里说了这件事,学生都很兴奋,没等我说完都抢着举手,包括几个小个儿。前排的男同学A又瘦又矮,学习不怎么上心,一听说拔河却来劲了,把手举得老高,怕我看不见又站起来举手:“选我!选我!”我望着A同学,笑眯眯地说:“你别举了,举到天花板上我都不会选你的。”我不是歧视他,  相似文献   

19.
我曾把一个学生驱逐出课堂。 这是一个习惯很差的学生,是每一个老师课堂上极不安定的分子。那一次我上课的时候,他先是旁若无人地吃东西,我不想中断讲课的思路,就用手势和眼睛示意他。没想到他不吃东西了,又不断地扭动着身子和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我不想生气,温和地告诉他:“请坐好。”  相似文献   

20.
蔡呈腾 《师道》2008,(11):47-47
许多学生觉得C老师很“神奇”,特别是那些在班级中成绩一般的学生,在他们眼中,C老师简直就是他们“肚子里的蛔虫”。课堂上他们哪里不懂,哪些方面掌握得不好,哪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接下来会提出什么问题等,C老师都好像提前一步知道似的。总是在他们还没有举手开口问问题之前,C老师要么就讲这个问题,要么就请有问题的同学提问。C老师每次讲到的,正好就是他们最想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