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燮是一位在中国美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他的《原诗》建立了以理、事、情——才、胆、识、力为中心的相当严密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当代学者金克木在谈到对清诗的评价时认为,叶燮的《原诗》“几乎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它不但全面、系统、深刻,而且将文学观和宇宙观合一”,“组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并认为叶燮的美学体系“很有近代、现代意味”。这个评价是相当中肯的。本文拟就叶燮的美学思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03),是继刘勰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在他的诗论专著《原诗》中,对文学创作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叶燮及其《原诗》,近些年来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已有不少研究成果问世。但就笔者所见,对叶燮的作家论系统全面研究的成果还不多,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原诗》是叶燮的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探讨诗歌艺术的著作。对于这部著作,人们一般都重视它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这是正确的。然而,我以为,《原诗》中还有着许多辩证的思想因素在闪光。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去整理研究的。这些辩证的思想因素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叶燮能实事求是地观察事物,从事物本身出发,所以,他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正是这些朴素的辩证思想因素,使得《原诗》的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清代初期的叶燮(1627——1730)是一位值得高度重视的文学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的诗文创作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但也仍有闪光的东西在;他的文学理论(主要是诗论)是一笔富有民主性精华的遗产,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仍有借鉴意义。叶燮及其著作,历来不受重视,这和叶燮的社会地位低微,其理论不与时合有直接关系。解放以来,郭绍虞、霍松林、敏则、蒋凡诸先生相继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此项研究打开了局面。特别是敏则在其《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对叶燮及其《原诗》作了相当高的评价,指出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我国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  相似文献   

6.
叶燮的诗学论著《原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批评著作中属于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著作。其“系统”并不是指他有一种有“体系”的方式建构了一种不落俗套的理论,而仅仅是因为他写出了有“系统”性质的著作。文章将围绕叶燮为什么抛弃中国传统的“诗话”写作话语,而采用一种“系统”的书写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末世”中的清理;二是“当时体”的匮乏。  相似文献   

7.
叶燮是清初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的一些关于诗歌理论和美学的卓越见解,除了见于探讨诗歌发展本末源流的专著《原诗》外,更多地散见于他的诗文集中。这些见解,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而在探讨诗歌的创作方法时,对于诗歌创作中的形象思维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一书中对叶燮《原诗》所引杜诗“碧瓦初寒外”的解读有不妥之处,具体表现在:对《原诗》中相关问句的理解有误;没能把握“碧瓦”一词的指代用法;未能揭示出此句的“理”之所在;部分论述有断章取义之嫌,做出了不当的引申与发挥.  相似文献   

9.
谢榛在《诗家直说》里提出“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一说之后,有人赞同或与他的观点一致。叶燮在《原诗》里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马里翼以“善观诗者,亦自不求甚解”作为“不必解”的依据。吴雷发在《说诗营蒯》里认为,有些诗“宜细参,不得强解”。因为,  相似文献   

10.
叶燮的《原诗》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少有的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专著.在本文中,我们着重探讨的是《原诗》中诗歌的创作主体论--"才、胆、识、力",并认为文章就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的产物.叶燮的诗歌创作主体论使作家创作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它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建更为完整的艺术创作主体论,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叶燮是清初著名的诗论家。《原诗》是他的一部体系完整的诗论专著,体现了他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论述他对“美”的本质的深层认识,即“自然全美”的观点的提出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深掘。  相似文献   

12.
卜松山先生以中国文学文论为中心进行的跨文化研究,对于中西文论的对话与交流,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他以西方文论和美学的视野,综合运用中西文论研究的方法,如文本解读与范畴阐释相结合以及“知人论世”的方法等,对叶燮的《原诗》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独特阐释,成为他跨文化对话观的审美实践的成功典范。笔者以为主要表现在切入论题上的“知人论世”、研究思路上的“考镜正变”到理论视域中的“他者“洞察这三个方面,实践了他以中西文论平等对话为核心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得益于佛学的影响,叶燮以《原诗》为代表的论诗文字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叶燮对文学创作中主体作用的认识追根溯源是由佛学心性理论和汲取佛学心性理论而在儒门另立新宗的程朱理学发展而来;另一方面,叶燮的诗歌艺术思维方法与佛门思维方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5.
叶燮《原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诗学专著。《原诗》在中国古代诗论中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在物"之"理、事、情"与"在我"之"才、胆、识、力"这一对辩证关系,即一方面文学创作受客观事物"理、事、情"的制约,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要求;另一方面,创作主体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又决定了文学创作的质量,两者是相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叶燮(1627——1703),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江苏吴江横山,世称横山先生。叶燮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学者,也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位重要的理论家。他的《原诗》,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他的同时代人林云铭,高度评价了《原诗》的理论价值:“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娓娓雄辩,靡不高踞绝顶,颠扑不破。”(《原诗叙》)著名文学家孔尚任曾题诗赞扬叶燮在诗歌理论上的求索精神:“未解深心扶古雅,若为刻论吓时贤。”(《叶星期过访示<已畦>诸集》)。当今学者也充分肯定了《原诗》在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如郭绍虞先先曾指出:“横山论诗所以能‘创辟  相似文献   

18.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9.
叶燮是我国清代一位杰出的艺术理论家。他在《已畦诗文集》、《原诗》等著作中,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美学体系。他继承了明代反复古派斗争的优良传统,与唯心主义、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观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叶燮认为艺术的本源是客观的“理”、“事”、“情”,艺术家的构思不能离开这样的基础。他坚持了艺术美来源于社会美的唯物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20.
想象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想象力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征。马克思把它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人类生活离不开想象,生产劳动需要想象,科学研究需要想象,文学创作需要想象,文学欣赏需要想象……。本文拟谈一下想象之于文学欣赏的作用。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离不开想象正如文学创作离不开想象一样。想象,也是一种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就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所以,没有想象便没有文学,没有想象也便没有欣赏。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是至理名言。然而如何“情动而辞发”,如何“披文以入情”?由情动到辞发,由披文到入情,这中间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借助于想象。现实生活的浪潮撞击着作家的心扉,使之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