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挖掘教学资源,从课本中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问题,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提问题;布置一些让学生针对本节内容提出问题类的作业,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缺乏的原因1.学生不敢提问题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不提问题,但不是没有问题可提,而是不敢提,不愿提.主要是学生存在"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老师教学程序,而导致批评;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2.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提出问题的能力常被忽视,李政道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其实,中国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而该能力是人们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也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认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应做到提高认识,动员学生自觉“提出问题”;重在诱导,启发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式学习就无法进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通过以下努力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会得到明显提升的,这些努力分别是改变思想观念,赏识爱提问题的学生;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有问题要问;诱导学生深思,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让846名初三学生针对两个任务提出探究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所提问题的类型、所提问题的能力、任务情境对所提问题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所提问题可分为简单信息、复杂信息和非科学等非探究问题,以及比较、因果、预测、条件、探索、寻找模式和问题解决等探究问题;学生提出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差;任务情境对学生所提探究问题的数量和水平有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是促进思考和学习的有效手段,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本人从摆正教师位置,鼓励学生"敢问";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想问";充分结合教材,把握发问时机;合理分配时间,学生自由讨论;及时表扬能提问题的学生五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坚持教学民主,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各种能力有着优秀个性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重在知识的灌输和传递,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才培养的障碍,随着新课程教育的创新,更多的老师和家长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把自己要提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个性中好的方面得到正确的引导,使能力得到及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概念的发现、提出、抽象、概括、推证的一系列活动中引发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发展过程激活学生思维;从知识的应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杨振宁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题,不愿意提问题.为了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11.
秦延梅 《中学理科》2006,(10):14-14
学生提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的基本能力,其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应当而且必须把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作为数学教学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又该如何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从而培养他们提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力图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积极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一、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要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真实世界,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乐于参与。探究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均可,但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已发现问题与提…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知识被学生理解、接受之前,问题有很大部分是以内部语言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的,如果教师无视他们的存在,不注意诱发,就会造成学生的思想僵化.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更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利于落实"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精神.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潜心读书、指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来培养的.  相似文献   

15.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林明珠 《成才之路》2010,(18):28-2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的若干教学案例,分别从设计关联情境,提辐射性问题,挖掘知识储备;设计悬念情境,提预测性问题,展开丰富想象;结合插图,提信息性问题,感知新课内容;巧借实物,提理解性问题,挖掘文本内涵;抓住细节,提引导性问题,推动深度思考;抓住冲突,提探究性问题,引导价值判断等六个方面探讨如何设置多样优质的课堂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理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18.
现代物理教学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科学知识与方法·综观2005年中考,各省市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都很突出,能有效地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素质,在选拔功能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预测今后的中考中,科学探究题的比重还会增加·现从2005年各省市中考物理题中选取几道进行赏析、研究·一、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进行验证与评价例1(哈尔滨市)今年是“国际物理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提出一个关于“城市垃圾如何利用”的研究项目,请你就该项目内容提…  相似文献   

19.
“提出问题的能力”无疑是人们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李政道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过:中国古代讲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学生只会去“学答”,意思是科学创见始于提出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其实,我们的学生不会提问题,源于教师不善于提问题,或者不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和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验,基础数学教育无论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及评价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在课程目标的解决问题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学段目标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评价部分重视考察学生能否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因此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