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句话新闻,读者是喜欢看的。○如何写好一句话新闻?一要把握一句话新闻的特点。二要提高一句话新闻的时效。三要一句话新闻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  相似文献   

3.
对于“深”字,我向来是敬而远之的。但吃上新闻这碗饭后,我却总是被“深”字迷住、难住、缠住。为一吐心绪,也理理“肠子”,在这里不知深浅地侃侃新闻的“深”。“深”——新闻的根本魅力翻看新闻史,我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影响、让人反复品味的新闻精品,几乎都取胜于“深”。《红星照耀中国》《中国的西北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翻看剪贴本,我发现:在茫茫报海中被一眼看中并收藏珍惜的名篇佳作,几乎都因于“深”:《关广梅现象》《南中国海的呼唤》《西部贫困地区探源》……  相似文献   

4.
“本报举办今年首次新闻沙龙”。2月上旬,羊城晚报社编辑大楼大厅内贴着编委办公室的一张告示,“主题:评述羊城晚报扩版后一个多月来的得与失;时间:1993年2月11日下午2时30分;地点:读者之家;形式:自愿参加,自由发言。”没再另发书面通知,也无特别的邀请。当天下午2时30分,报社的老总们、编委们、采编部门的负  相似文献   

5.
“本报举办今年首次新闻沙龙”。2月上旬,羊城晚报社编辑大楼大厅内贴着编委办公室的一张告示,“主题:评述羊城晚报扩版后一个多月来的得与失;时间:1993年2月11日下午2时30分;地点:读者之家;形式:自愿参加,自由发言。”没再另发书面通知,也无特别的邀请。当天下午2时30分,报社的老总们、编委们、采编部门的负责人和编辑、记者,还有离休干部,都陆续来到设在羊城晚报社编辑大楼二楼的“读者之家”。围成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出版的“新华社新闻稿”,从今年9月1日起已改为报纸版,并改名为“今日新闻”。“今日新闻”现在每天出版对开一张半,共六版,以后根据稿件多少,将有时增加或减少版面。改版以后每份售价一角五分,全国各地邮局都可以订阅。“今日新闻”不是报纸。它只刊登新华社每天发给中央和各省、市报纸的新闻稿件,它没有自己  相似文献   

7.
某地连续爆出不少轰动全国的新闻,这些新闻大多是批评性报道,又几乎都是中央或外地新闻媒介报道出来的。发人深思的是,当地新闻媒介对这些新闻却保持了惊人的缄默。按理,当地发生的新闻,当地的新闻媒介置身其中,理当知道得最迅速,了解得最详细,应当最早加以报道才对。然而,并非如此。对于这个奇怪现象我们把它称作“新闻的‘出口’转‘内消’”。所谓“出口”,就是当地的新闻媒介不敢发表当地的批评稿件,而将轰动新闻“出口”给中央和外地新闻媒介,进而转“内消”,并非转“内销”,就是说这类新闻被曝光后,在全国特别是新闻发生地群众中引起强  相似文献   

8.
9.
正在1987年度上海好新闻评选的会议上,听到一种说法:新闻改革也有“京派”“海派”之分。据说“京派”的新闻改革主张以思想性为主,层次深、抓大问题,敢碰群众中的难点与热点,缺点是不注意短、新、快、活。“海派”的新闻改革则比较贴近群众生活,大量引进社会新闻,“飞入寻常百姓家”,版面较活,新闻条数较多,缺点是浅。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就这一届获一等奖的15件新闻作品来说,以头版头条入选的为数很少,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同社论、评论员文章很不相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特征大致有三: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而新闻随笔所叙之事所叙之人,都是确切定义上的新闻。何谓新闻?新闻界有两种说法,权威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近提出的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不论“发生”还是“发现”,新  相似文献   

11.
话说软新闻     
一、软新闻的内涵 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分作:硬新闻,即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软新闻,即重要性不足。趣味性浓厚的报道:纯新闻,即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汤世英等《新闻通讯写作》)。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词典》对软新闻定义为:“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观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社会新闻大致属于这类新闻。”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报纸上经常能读到一些夹叙夹议、寓意于事、思想深邃,文笔或轻松或雅致或犀利或泼辣,但却写得雅俗共赏的文章。这里的“事”是新闻,这里的“议”是评论。这类新闻评论,跟社论、评论员文章有所不同。它把新闻的内涵予以延伸和深化。这类文章,就是“新闻随笔”。新闻随笔大致有如下三个显著特征: 一、新闻与思辨的融合。新闻随笔,顾名思义,其基础是新闻。随笔是文学范畴的文体,文学随笔,所叙之人所叙之事,都为个人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13.
14.
30年以前,报纸上有人写过文章,引了一段古文,来比喻旧社会有些记者那种令人作呕的姿态:“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及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宗臣:《报刘一丈书》)宗臣的文章,原意是表白他自己的心态,决不愿做那种趋炎附势、逢迎拍马的人。“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刘一丈劝他要做到“上下相孚”,宗臣的意思是,“世所谓上下相孚者”,原来就是那副模样,“长者谓仆能之乎?”那是万万做不到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对新闻的判断能力,是对外界事物的迅速反映.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从众多事实中发现和判断哪一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生命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却构成了人类社会这个巨大的群体。没有哪一个人可以拒绝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能独立存在。于是,人类创造了短句子格言、警句这是一种极其普遍的文化现象。写作的人终生都在追求“语不惊人死不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文字交流依然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手段,各国对文章写作都进行了颇有成果的研究。本刊增辟了“域外写作研究管窥”栏目,旨在使读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提高新闻写作能力。欢迎来稿并提出建议。修改文章是写好文章的重要环节,因此有行家认为文章是“改”出来的。初学写作的人往往懒于修改,或者不善修改。日本大阪工业大学教授山中秀男的《话说“推敲”》一文从中国典故生发开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推敲文章的一般要领,基本范围等,对您是会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18.
翻阅前后采写近一个月的“四个教育”述评 ,文中有一段写道“讲课者首先‘吃透’大道理。这种‘吃透’ ,不是简单引经据典 ,而是真正融会贯通。做到给人一滴水 ,自己先拥有一桶水。”琢磨这段文字 ,蓦然悟到 ,自己在采写这篇述评中 ,岂不是同样面临是否“吃透”的问题。其一 ,把“四个教育”的来龙去脉“吃透”。不是简单引用江主席何时何地提出“四个教育” ,而要追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和作用 ,进而弄懂“四个教育”为何是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总结。这就需要采访前做好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 :翻书、看文件、找资…  相似文献   

19.
“风马牛”这个词还真有点“魅力”,人们在写文章、谈话甚或在报告、演说中多有使用。大概是因其通俗而又谐谑,易写易记之故吧,时不时地总会读到或听到“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之类的话。但“风马牛”典出何处?每个字特别是词头的那个“风”字是什么含义?却未必是每个使用者都知道的。  相似文献   

20.
向鑫 《新闻前哨》2005,(6):39-3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党中央对新闻单位提出的要求。“三贴近”归根结底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是贴近群众的实际,贴近生活是贴近群众的生活。广大农村聚集着最广大的农民群众,可以说广大农村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最好试验田, 最好检验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