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人物”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近年来,报纸上人物新闻(消息)多起来了,刊物上探讨人物新闻问题的文章也多起来了,于是,“新闻人物”这个问题也就提出来了。过去,我们在运用人物报道的形式方面,偏重于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等等。在介绍经验、研究业务的文章中,若论及人物,都不用“新  相似文献   

2.
人们把报告文学称为“报春的花朵”、“时代的战鼓”、“战斗的轻骑”、“历史的记录”,它自树一帜,是真实地记录时代前进脚步和音响的一种新文体,并成为了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报告文学的写作活动,蓬勃发展,经久不衰。但是,目前在报告文学的写作理论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很多人对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的概念越来越淡薄,以至忘却了报告文学是新闻记者应该掌握的一种武器。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文体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在新闻写作特别是通讯和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出现一种不良倾向:有些人生搬硬套地乱引“希腊先哲”的语录;有些人生吞活剥地硬用“新兴科学”的名词;有些人故弄玄虚地将“朦胧诗”的写法“引入”新闻写作……令读者看得头晕  相似文献   

4.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问]常听到儿童新闻一词,什么是儿童新闻呢? [答]儿童新闻,是指写给儿童少年看的新闻。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儿童少年报刊180多种,总计发行量达7578万份(册)。这些报刊在文体上,包括消息、通讯、图片新闻、报告文学等。由于这些都是“为儿童写、给儿童看”的新闻,所以都该称为儿童新闻。[问]有些同志认为:儿童新闻是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新闻。这种讲法妥当吗?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同时又有艺术加工的一种文体.也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还有人说:它是以文学的手段来“你报告我”、“我报告你”。众说纷纭,但都离不开“文学性”和“新闻性”。以常见的报告文学作品来看,它的“新闻性”体现于报告文学本身的“现实性”、“真实性”和“时效性”中。一、它是信息的载体,是时代脉搏和时代气息的“温度计”和“风向标;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是现代意识的体现者。所谓“现代意识”,就是作者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对社会历史发  相似文献   

7.
关于报告文学的社会功能,也是一个长期存有争议,有待探索的问题。当前,主要有两种功能论,即新闻功能论和文学功能论。新闻功能论认为,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写的报告。它的社会功能在于报告,主要是传播新闻信息,进行舆论宣传。有的将这种功能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直接的宣传功能;二是理论的指导功能;三是社会教育功能。文学功能论认为,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法反映新闻题材的一种形式,虽有一定的新闻性,但它如同文学一样,“是通过文学鉴赏起作用的”。“缺乏艺术鉴赏价值,就不是报告文学”,而且断言,“报告文学的文学功能在逐渐增强,新闻功能在逐渐减弱,文学功能将取代新闻功能,使报告文学进入艺术王国。”  相似文献   

8.
几种不同的真实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一直存有争议。争论的焦点是需要怎样的真实?是要新闻的真实,还是文学的真实?要害是报告文学能否掺假。由于对真实性的理解不同,出现五花八门的真实论。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完全真实论”。认为报告文学是报告新闻信息,进行宣传的形式,应当完全真实。必须杜绝一切虚构夸张,绝对不可掺假。虚构掺假就不成其为报告,而是小说创作了。  相似文献   

9.
从程序性报道看新华社的消息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的。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进新华社后,先后从事过工业、文教、科技和中央政治新闻的报道,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写一些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也写一点论文,并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记得进新华社后不久,听人说到过“新华体”,当时并不怎么在心。在十多年的采编工作中,经常讨论研究新闻写作、新闻业务问题,倒很少听到有人议论过所谓“新华体”,或许真是应验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这句话?!  相似文献   

10.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闻界纷纷走出报社与企业联办新闻,从《北京日报》的“燕京短新闻比赛”到《中国青年报》的“宝龙杯经济新闻有奖征义”,从《光明日报》的“飞龙杯报告文学征文”到《人民日报》的“风华杂文征文”,等等,在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我们《汉中日报》也在探索,与企业联办了“公主杯新闻摄影大赛”,“秦洋杯美术大奖赛”,“在改革大潮中征文”,还办了一些经济报道专栏和专版。报纸与企业联办新闻,可以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件新事。对此,评说不一,这条“道”能不能走得通?如何走得好?很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林帆 《新闻记者》2003,(5):44-44
近日听说有同志新创了一个栏目,叫“新闻与虚构”,从中推出颇有意趣的“新闻小说”云。我孤陋寡闻,尚无缘识荆;不过由此及彼,联想起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之类,是属同一范畴的品种;既是报告(纪实、传记),又是文学两者相结合,浑然为一体。但归根到底,实质是文学体裁无疑。具体地说,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创作方法来处理新闻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套用晚清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称之为“文学为体,报告为用”,也很合适。“报告文学”一词,始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作实践表明,报告文学这…  相似文献   

13.
当了几年报告文学编辑,几乎每天都和稿件打交道。可惜在大量的来稿中,能够选用发表的还是少数。什么原因呢?细想起来,我以为主要是题材问题。报告文学之所以叫“报告文学”,顾名思义,即要有“报告”(与新闻相联系),还要有“文学”(有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既有“报告”,就得先看看这个“报告”值不值得报告,写出来,别人是否感兴趣,有没有或有多少社会价值(包括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然后才能考虑如何“报告”,也就是它的“文学”性。一般说来,报告文学的题材有六大类。第一类:震动社会的重大事件,可简称“重大题材”。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报告文学以其不大不小的“轰动效应”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越发重要起来。尤其是一些报告文学作者,很能审时度势,自觉作时代的“弄潮儿”,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自己抓取题材,选择角度,提炼主题等一系列创作活动,置于时代大潮之中。或叙写一人一事,或揭示社会问题,都十分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关于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争论已经扩大到读者之中。有的将其视为新闻作品,作品中的每个细  相似文献   

15.
星海 《军事记者》2003,(3):32-33
☆在“新闻人”栏目中,我们向你推荐介绍《情系青藏线美文如青泉》一文。此文介绍的是我军老新闻工作者、军旅作家王宗仁同志。王宗仁无论是当新闻干事,还是从事报告文学创作,总是不忘“深入”二字,尤其是条件艰苦的青藏高原,成了他体验生活的基地,这种亲历精神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细节指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地方。古人云“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表微意在。”此微即指呈现细腻状态的细节描写。它包括目击一个人的一眸一笑、一举一动;可视范围的一花一木、一禽一兽……细节是构成形象艺术的细胞,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作品,往往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细节。 细节描写在报告文学中大有市场,它是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因此往往兼有新闻与文学双重属性,所以报告文学中的细节描写具有特殊作用。 加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细节描写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要“细”…  相似文献   

17.
曾被誉为“革命的见证人”、“报告文学第一人”的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1887年10月20日生于美国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一个富裕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在大学里他就表现出了不凡的新闻工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今年第1期发表了张铭清同志的文章:《探讨“非事件性新闻”》,其中对目前“非事件性新闻”存在的弊病以及如何加以改革,谈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在评价“非事件性新闻”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上,有些观点是不能令人赞同的。现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也求教于其他读者。首先一个问题是,“非事件性新闻”是不是新闻?有没有存在的必要?作者在文章中援引了其他同志对“非事件性新闻”所作的种种解  相似文献   

19.
报告文学是很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文体之一,它既能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又富有文学的感染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等,至今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目前的报告文学太少了,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读者之声     
▲新疆五家渠技校阎怀志:我是一个新闻写作爱好者,很喜欢看新闻方面的书籍,也特别喜欢贵刊。希望贵刊能多登些新闻基础知识,象今年第2期的《“小零碎”少些,再少些》就很好。能否增加报告文学讲座? ▲安徽省六安县委宣传部黄先平:贵刊里的每篇文章、图片都曾从我眼前流过,作为一名新闻战线的新手,我觉得贵刊真是一位良师益友,象“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基础知识讲座”、“通讯讲座”、“新闻记者谈采访”等栏目,对象我这样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