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道志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1):56-58,88
将具有自主特性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运用到高校大体育课程中,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在分析俱乐部模式选择的自愿性、活动的自主性、相处的平等性、蕴藏巨大的创造潜能、拥有归属感5个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概念.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布局,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并对现有学校运动场馆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适度开发.构建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思想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要求.  相似文献   

2.
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充分发挥了体育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构建了课内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在推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坚持"因校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完善俱乐部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学生选课机制,逐步完善考评体系,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体育教师、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三自主",使学生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纵观国外大、中、小学体育俱乐部的成功经验 ,及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体育俱乐部制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产物之一。我校学生俱乐部制运作近二年来 ,通过前期对俱乐部的任务、宗旨及实施俱乐部制的可行性等问题的充分论证 ,明确了俱乐部制的内涵与外延 ,建立了俱乐部运作的组织管理机制 ,使这项新生的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教学辅助措施得以较顺利的进行 ,与此同时 ,各种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此而引发出几点思考 :一、我校学生俱乐部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1.我校学生俱乐部的基本现状近二年来 ,通过俱乐部实际运作 ,使…  相似文献   

4.
一线动态     
常州的"2 1""超市" 所谓"2 1",是指通过学校的课内外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的工程。该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体育为目标构建了多种"2 1"组合项目的"超市",供学生自主选择。实施"2 1"项目,以课外活动为主要阵地,以班级、年级和兴趣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项目与课内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与校内外各种文体活动、特别以文化体育为主题的社区、校园活动相结合,形成组织网络和活动体系。在不久的将来,常州市学生将走进"2 1""超市"自助成长。 (常教)  相似文献   

5.
借鉴俱乐部教学模式优秀的管理方式和组织方法,构建高校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体育课程。俱乐部制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思想发展趋势和时代对高校体育的改革要求,包含体育教学俱乐部、课余体育锻炼俱乐部、体育训练俱乐部、综合体育俱乐部四种类型,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程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的布局,得当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对现有学校运动场馆设施进行科学管理和适度开发.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大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推进课程建设的力度。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校引导学生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些项目作为运动技能学习的重点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学校应该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竞技运动项目、民族体育活动和新兴运动项目作为体育与健康的...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区的一些高职院校体育部的体育教学几年来相继实行了俱乐部制,也逐步实行了网络“三自主选课”的形式,真正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体育活动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体育俱乐部形式下的“三自主”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下,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诸多方面的挑战,也使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各大行业的关注。体育作为一项身体运动,其是一项推动人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包括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体育中潜藏着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人们法制观念、有利于培养人们爱国精神、有利于培养人们形成竞争意识、有利于塑造人们形成健全人格。以体育为载体对社会公众开展思政教育,必须要秉持正确的、统一的政治方向,在开展体育活动不知不觉中影响教育对象,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与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模式是将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体育校本课程将学校的运动项目特色及学生的兴趣、习惯和体育专项技能的强化结合起来,是将学校发展与学生体能增强、人格培养、运动专项技能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活动课。  相似文献   

10.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能充分发挥、调动教师、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能充分灵活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体育教学课内、外紧密结合,相互统一,更大程度上提高体育教育、教学的功能和效果.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定位,通过具体研究,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发展优势,以构建符合社会对应用型本科大生体育要求及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林侠 《考试周刊》2013,(38):136-136
<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新课程改革要求把发挥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作为重点来抓。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少竞技化、多趣味性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塑造健美的体魄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新一轮的教改应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任务之一。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实施过程与发展学生个性是同步的。以下是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我国学者提出的竞技运动教材化的依据及学校体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不利于学校体育根本目标的实现;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太少,而不是太多,应充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兴运动项目;淡化竞技技术有违体育教育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简化竞技运动规则和竞技运动游戏化不利于竞技运动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认为在高校建立体育俱乐部制有助于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俱乐部的组织、管理和构建进行了研究,以便将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计划。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构建一套体育育人的运作体系。一是通过建立体育网络信息服务中心,服务学生体质测试和体育课、俱乐部、业余训练、竞技比赛等学校体育活动,形成一套体育育人运作体系;二是以竞赛为驱动,在娱乐和健体的基础上,促进参与体育课、俱乐部、业余训练的学生追求更好的运动成绩,挖掘其个人最大潜力;三是借助体育游戏公平竞争和评判成绩实力优先的原则,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知法守法、尊重对手、完善人格魅力、最终完成个人价值实现的全人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  相似文献   

19.
王鹏宇 《教书育人》2013,(12):100-101
综观黑龙江省诸多高校,少数高效采用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除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比较典型以外,其它院校大多以课内为主。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于2007年成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课题组,积极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理论探索,并于2009年下半年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实施,把传统、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健身娱乐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形成了鲜明的体育教学特色,并迎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