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颂》是鲁国创制的礼乐,是对鲁僖公文德和武德的颂美和书写。根据《左传》等相关文献记载,鲁僖公在历史上确实是一个有能力、有作为的国君,其政绩足以告慰鲁国的先祖,完全符合颂诗“美盛德之形容”的创作宗旨,符合“以成功告于神明”的仪式要求。  相似文献   

2.
《诗经·鲁颂·閟宫》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全诗共分为九章,文章结构清晰,是以歌颂鲁僖公祭祀、军功为中心的鲁国建国发展的历史史诗。诗歌主要对"国之大事"之祭祀与军力进行展示,并且改变以往"颂诗"颂神颂祖先为主的风格,歌颂当朝君主。作为史诗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胡宁 《德州学院学报》2014,(1):44-46,52
《诗经·鲁颂·閟宫》末章云:"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历来的研究者在"新庙"所指为何的问题上歧见纷纭。从此诗内容出发,结合《左传》僖公年间的记载,并参照考古资料,可知"新庙"并非闵公庙或僖公庙,亦非姜嫄庙,而是指鲁僖公在位晚期重新修建的宗庙建筑,起因是僖公二十年鲁国西宫发生的火灾,建成时间约在僖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三年之间。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先生的著名散文《雨中登泰山》(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写道:“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笔者认为“岩岩”并非“积石貌”而应为“高峻貌”。“泰山岩岩”出自《诗经》中的《鲁颂·(门心)宫》,原诗是赞美鲁僖公功绩的,文多溢美,以泰山之高大来喻鲁僖公的所谓伟业。金启华先生在其所著的《诗经全译》中,将“岩岩”译为“高大”。众多辞书均将  相似文献   

5.
《诗经·鲁颂》“变颂”说立足于两点,即对“颂”含义的理解,《鲁颂》与《周颂》《商颂》的差异。《鲁颂》称“颂”主要有褒周尊鲁、仍袭旧例、贬鲁伤周、礼乐文化诉求等诸多原因。“变颂”说体现了“诗经宋学”对“清代诗学”的深远影响,疑古派善于反省,勇于创新,在学界上影响深远,然而其对旧说的全盘否定,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的美刺诗是其重要的抒情主题之一。然而,在与政治有关的诗歌作品里,绝大多数属于怨刺诗。除去《大雅》和《小雅》中那些用于庙堂祭祀的史诗和颂诗外,很难再找到真正意义上的颂美诗,而《召南·甘棠》就是这为数不多的政治颂美诗之一。厘定召公奭或召伯虎与《甘棠》的关系,探讨《甘棠》表现的主旨及其表达方式,是正确解读此诗的管键。  相似文献   

8.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到前6世纪中)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包括《国风》106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所谓战争诗是指以战争为题材,直接反映战争或围绕战争而展开叙  相似文献   

9.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新教育(海南)》2005,(2):46-46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相似文献   

11.
3 《雅》、《颂》一百四十篇,《鲁颂》四篇,文词虽有可取但华而不实,朱熹以为是“《颂》之僭者”。商颂五篇,是宋君祭祀祖先的乐歌,《玄鸟》、《长发》颂说契诞生、商族的发祥、成汤建国和武丁中兴的功业,是宋人加工过的商族史诗片断,可以补充甲骨文字的不足,比较祥细的记录了商族前期中期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周颂》和《雅》诗中的一些篇章比较,更可以看出商、周两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哲学思想不同的特点。本章着重联系周族的社会政治生活看《雅》《颂》的题材和主题,为了叙述的方便,只就《周颂》三十一篇、《大雅》三十一篇和  相似文献   

12.
对传述史事的作用,古人有颂、鉴和博物的看法。《诗》中有《颂》。《诗序》说:“颂者,美圣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近数十年,人每以其为庙堂媚神乐章而少之。但从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并且《三颂》是有区别的,故而仅根据《毛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不足以说明三颂的各自特点。姚际恒先生在《诗经通论》中已经大致说明了这一点,“《大序》曰:‘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也。’孔氏曰:‘此特释《周颂》耳,《鲁》、《商》之颂则异与是。《商颂》虽是祭祀之歌,  相似文献   

14.
《希腊古瓮颂》是济慈脍灸人口的颂诗之一,诗中的“美即真,真即美”观念尤为世人关注和争论不休,本文拟就诗人所主张的美,真以及美与真的关系,结合他的《希腊古瓮颂》,《忧郁颂》及其书信来揭示这个命题的深刻含义,并认为诗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乃“美即真,真即美”。  相似文献   

15.
作为颂扬最高统治者的《颂》诗多以糟粕视之,被认为没有进步思想内容可言。如果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未免失之片面。就《鲁颂》的《驷》、《有駜》、《泮水》、《閟宫》四篇而言,我觉得有重新研究的必要,应该给以公允的实事求是的评价。1 《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司马迁说孔子曾经删诗,我想决不  相似文献   

16.
高语二册秦牧同志的《土地》一文,在运用词语和引用史料上有四处明显的错误,今不揣浅陋,以就教于语文界的同仁方家。第一处是重耳亡命途中的故事。秦牧所本是《左传》鲁僖公23年的史事。据《左传》鲁僖公4年记载:12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太子申生自缢而死。在此情况下,重耳、夷吾二公子也只好出奔。重耳“奔蒲”,夷吾“奔屈”。次年,晋献公伐蒲,重耳又“奔狄”,重耳的主要谋士、舅父狐偃(字子犯)等人随同前往。鲁僖公23年,晋公子重耳一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乐府》六处引用《诗经》成辞,涵盖风、雅、颂三部分内容,涉及《邶风·简兮》《唐风·蟋蟀》《小雅·十月之交》《郑风·溱洧》《齐风·甫田》《鲁颂·坰》六篇作品,可分为用诗原辞、原意重组新句,以及调整《诗经》原文字句、保留原意另造新句,直接引用《诗经》原句等三种类型。这些既是刘勰"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论思想的具体实践,又是刘勰创作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验证创作理论的主要凭藉。  相似文献   

18.
《大雅·卷阿》是君王出游时臣下所献之诗,诗歌所颂对象“君子”应该是西周天子,《卷阿》所咏之事似为其时之君臣对歌.臣下借与天子答歌之际而陈诗以颂美、祝祷,并借此以委婉的微言讽谏,是《卷阿》的诗义.《诗经》中一诗有前后转折、变换句式和抒情方式的例子甚多,这是诗人的一种写作技巧和手法,因而,《卷阿》并非两首诗错简而合为一诗.  相似文献   

19.
从《橘颂》到《圣主得贤臣颂》,颂体经历了由自发创作到受命撰写,由依附诗、骚到独立成文的历程。由于王褒的努力,颂体从诗、骚中解脱出来,独立成体,《圣主得贤臣颂》标志着颂体正式成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在《论语·为政》篇中被孔子所征引。关于其内涵,历代释者主要形成“正”“诚”两条主流阐释路径,现当代学者在前贤基础上又提出“思”为祝辞、“无邪”为“无穷无尽”的新解。结合《駉》篇实为颂马诗的背景,“思无邪”本义当理解为“祝愿骏马繁多”。而孔子之意则是“思想纯正”,既指《诗经》作者感发惩创、劝善惩恶的创作意图,也指其对读者道德层面的感发与引导作用,体现了孔门解《诗》断章取义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春秋“赋《诗》断章”之风与儒家重现实功用、重伦理教化理念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