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商红日 《上海教育》2013,(28):11-11
今天,中国执政党如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执政党才在十八大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执政党越来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执政党执政规律等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新的认识特别需要体现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现代教育上。  相似文献   

2.
浅谈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就不能不研究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实践和理论。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要求全党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此,学习和贯彻邓小平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认识和理论,对于我们党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对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做出的贡献是:以加强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强调全党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执政本领;执政党要坚决防止和反对腐败;保持和提高党员质量是执政党建设的紧迫任务;反对各种反党分裂活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但是,他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也存在一些失误。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清醒的认识;用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图解中国的现实,损害了党的执政资源和执政基础;对“以党治国”带来的危害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相信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必须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须注意“两个转变”,认真研究反面教材,汲取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表现为确立执政能力范畴,为党的其它方面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准;超越传统思路,实现了理论上质的突破;提出执政党建设新理念,赋予执政党建设时代内涵。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好自身的体制和机制、观念和素质、作风和本领等问题,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其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科学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执政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党的众多基层组织之一的高校党委,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认识党委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这一重要任务,不断提升自身的领导能力,开创中…  相似文献   

7.
中共八大是党执政后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在总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提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里程碑。中共八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提高了科学判断形势和决策的能力;增强了驾驭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强了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加强了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能力;提高了应对复杂局面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遵循党的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握执政规律,是任何政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关键,我们党能否完全掌握和科学运用执政规律事关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总结执政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自己的执政实践,才能更好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执政能力上的不断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因此,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0.
党和政府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严放深人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到学校,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赢得执政地位在于其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处理好执政地位与执政能力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执政地位的获得,是历史的选择,要保持执政党的历史地位,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清醒认识党的历史方位,历史使命与历史机遇。总结党的执政历史经验,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不断地探索并总结新经验,有效地推进执政主体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执政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关于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文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各个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强调了在新的时期,认识我们党的执政规律,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势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认识的深化 ,是新时期我党对“三大规律”重新认识的科学结论 ,是对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的深刻及全面的认识。一、“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执政规律”就是执政党的领导规律。共…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背景、内涵、方式、机制都出现调整和变化。党的建设面临着大量的新矛盾、新问题。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从研究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着手,研究和探讨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执政党与法、执政党与社会的关系这三方面基本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基本问题探讨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执政党与革命党的建设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过去我们对革命党的建设规律认识比较清楚,所以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被敌人分割包围的、偏僻落后的农村根据地,把以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份的党建设成了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对执政党的建设规律我们也进行了有益地探索,但总的说来认识还不够清晰。只有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9.
凡世界上的政党,大多以执政作为生存发展的最高形式,期望执掌政权或长期执政。执政党的理念、能力及其执政效果,关系它自己的命运,也影响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前途。我国的实践证明,作为统领全局的政治核心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内容与效力,绝不能局限于自身。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建的根本任务,再现了改革的高度自觉。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具备了勇于省思、愿意创新,力求在变局中搭建更加务实的平台,去扩大发展空间、再创辉煌的意识。而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出路,是不断探索执政规律,争取在认识与实践的持续互动中寻求突破。本文力图从主体角度,围绕研究执政规律的理论范畴与实践意义的主线,从执政党适应环境、总结实践经验、注重理论指导、提升执政能力等方面,探讨执政规律的思想方法,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在总结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学说、党自身的建设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蕴涵着党执政治国的新理念、新方略和新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务必坚持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