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7 毫秒
1.
中国儒学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世界教育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对同属亚洲文化圈的国家的教育更是影响深刻。本文分析了儒学传入日本后所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着重阐述了儒学对日本古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灵异记》作为佛教说话集编撰过程中借用了大量的儒学要素。通过对作品中的"丁兰木母"这一儒学典故的考察,可以发现其对中国的儒学接受除了通过引用儒家典籍的形式之外,往往还通过沿用与儒学融合后的中国佛教作品中的儒学典故。可以说,中国僧侣在编撰佛书的过程中通过借儒释佛的方式实现了第一次儒佛融合,在日本通过僧侣的创作实现了儒佛在异国文化语境下的再次融合。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关于儒学、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探讨较多,但关于道家思想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则很少关注,或忽略不计。然而在日本历史上虽然道家未像儒学、佛教那样成为日本的官方意识形态,但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则是深入而广泛,可以说道家思想亦潜入日本文化的深层,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文化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茶道乃变装了的道家哲学",道家的美学、伦理、智慧被实用主义地贯彻于茶道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日两《劝学篇》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和中国戊戌维新运动中,先后引人注目地出现过同一书名的两部著作———日本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和中国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劝学篇》。作为对19世纪后半期席卷亚非拉美欧风美雨的直接反应,两书均以寻求本国富国强兵之路为己任,但究其实效,它们在各自国家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却迥不相同。究其原因,在于两书写作背景、对儒学的态度以及对平等、民权等思想的取舍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李茜 《文教资料》2009,(10):57-59
"忠"是日本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而中国儒学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日本儒学没有全盘接受"仁"的思想,而"忠"的思想却和日本本土的正直、诚的思想相结合,逐渐扎根日本文化.到了近世,伊藤仁斋、吉田松阴等儒学家又各自提出对忠的理解,丰富了"忠"的思想体系,并和当时的实际联系起来,在日本明治维新和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普遍认为,幕末后的明治维新正是挣脱了传统儒学思想的束缚,才得以迅速且全方位地接受了西洋文明。然而,通过对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三位开明儒学者的文献考证发现,幕末的儒学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日本文人接受西洋先进政教体制,但其"经世济民"的治世理论,以及儒学所具有的"穷理"精神,却为日本吸收西洋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儒学思想并未阻碍,而是助推了日本摄入西洋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是通过朝鲜而传入日本的。根据最早的文字记载,儒家思想最早传入日本是在公元二五八年。当时百济的学者王仁,受日本学者阿直岐的邀请,带着《伦语》10卷,《千字文》1卷来到日本。之后,公元六世纪时,百济王派五经博士段杨尔,汉高安茂带《诗》、《书》、《礼》、《春秋》等儒学经典到日本。此后,儒家思想的陆续传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哲学、宗教及艺术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人说日本是一个儒教徒的国家。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儒学思想对日本思想史影响深远。然而,日本的学者在吸收了中国的儒学思想后并没有全盘接受。“内圣外王”论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代表观点之一,日本的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的理解和演绎。  相似文献   

9.
“信息革命的发展中国家”的日本赶得上已经迎来“多媒体时代”的美国吗村夫译陶建明校人们都在说,多媒体将产生新的产业,并引起社会变革。然而也屡屡有人指出,话虽那样说,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简况如何呢。在美国,以信息高速公路的构思为基础,多媒体化正在稳步前...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5,(73):26-27
儒学自传入日本以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对日本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但是日本没有完全吸收儒家思想,而是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以中国儒学为基础的日本化儒学。本文考察儒学文学观在日本的传承和流变,旨在为儒学日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可以说.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的儒学、律令制度、汉字、佛教、技术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文化适应与文化冲突交叉的视角,透视了中国儒学对日本文化思想的影响:论述了日本文化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机制、选择形式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动态表现;说明了日本文化在接受中国儒学的过程中,对中国儒学的“接受/悖离”的二元现象;着重分析了日本诗学对中国儒家诗学从全盘引进到批判汲收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国内儒学逐渐走向军国主义化。为谋发动侵华战争,明治政府将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借助于武士道的形式扩展为全体日本人只效忠天皇一人的近代军国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国家意识全面法西斯化的形势下,日本国内儒学研究的学术性也逐渐退化。这些为后来日本殖民者在沦陷区宣扬封建礼教,奴役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根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古时期 ,中国的儒学文化包括儒家学说及儒学化了的佛教 ,广泛传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东亚国家 ,深深影响着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 ,成为这些国家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促成了东亚各国封建社会科学文化事业的空前昌盛  相似文献   

15.
<正>有人说,现在地球变暖了,人心变冷了。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开会,讨论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提出当今世界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德育问题。历史上,中国素称德化之国,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但当今许多年轻人的道德状况却令人担忧。相比之下,日本的德育效果倒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16.
儒学固然是生命的学问,但儒学更应是面向民众的学问;儒学固然具有世界的价值,但儒学首先应当实现其在中国本土的价值.我们主张:儒学要谋求现代发展,需要吸取现代新儒家的思想历程教训,走“世俗儒学”之路,注重发挥其“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真正在现代世俗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己的地位,取得自己的现代形态.当代儒学价值的实践应当更加突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双重融合,把个体教化、社会教化和国家治理相融合,探求传统儒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这样说,儒学价值在世俗社会中不仅能够与世俗价值相互融合,而且作为传统的儒学还能够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日本社会的儒学发展来看,其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儒学的继承与自身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是随着汉字的传入以及汉文化的东进而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实现了儒学在全日本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儒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儒学而言,其对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走上了追赶西方列强的道路。在大力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时,在文化上,日本却未曾以西方为师,而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几个方面,如神道、本土化了的儒学、武士道精神加以整合,形成了适应日本扩展所需的国家主义。在国家主义这个思想体系中,国家神道处于中心地位,是主体;儒学中所宣传的"忠",武士道所宣扬的"武",则是两翼,三者共同塑造着日本国民的民族沙文主义及对天皇的愚忠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两三年前,有媒体炒作:据研究,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低于日本青少年12厘米,而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就是日本推行了国家供给每位青少年每天一杯牛奶的制度。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有人呼吁:“学习日本”“积极补充牛奶”。也有人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表示忧虑。社会上议论纷纷,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也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20.
在异国生活,注意体察该国国民的文化观念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1994年我得到了一个去日本一所大学研修的机会,自觉十分幸运。赴日之前,我除了自己从书本上了解日本的文化之外,还十分注意了解朋友们心目中的日本。我的这些朋友们,也都是从书本中知道日本的,但都自以为对日本并不陌生。在朋友中间,我听到了对日本的两种议论。一是认为日本乃中国近邻。地域上,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处东亚。文化上,中国的汉字,儒学对日本影响深远。因此,中日两国在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方面多相似之处。也有的朋友对此种看法不以为然。他们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即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不屑与亚洲国家为伍,力求使自己“脱亚入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