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相似文献   

2.
湘乡派似乎从李详《论桐城派》一文中得其正式古文派别称号,并被李氏认为属于桐城派一旁系别支。与之相对,学界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它是一独立文派,不为桐城派所笼罩。当然,与认可该派成立针锋相对的看法则是否定湘乡派的成立。其实,从文学流派的统系、代表作家及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三大必备要素来考察,不难确定湘乡派成立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3.
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影响广泛、深远的散文流派,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着辉煌业绩的学派。桐城派传承者不仅关注桐城文法与桐城古文,传承桐城派的救世理念,而且侧重从"经济"层面探讨经国济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吴汝纶、黎庶昌等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有密切关联;另一方面,近代桐城派的主要活动与中国近代文化思潮更迭中的中西文化论争流变相始终,桐城派人物活跃在中国近代各改良思潮中,并对近代社会变革思潮的建构有重要影响。这些都是解读桐城派文统变迁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详“桐城派”批评是“宗派”之争、“骈散”之争、“汉宋”之争、“新旧”之争的合力效应。“派别”界说上,李详否认“桐城派”,有意误读其义界,忽略流派多元性,存门户之见;但他于“桐城”之外率先命名“湘乡派”,点明“桐城派”转型契机。“骈散”观念上,李详批评“桐城派”、批评林纾,有意张扬骈文地位,争夺话语权;但他指出“桐城”古文空疏之弊,理性评价“桐城先贤”与“桐城后学”,利于“桐城”古文近代转型。李详立于“汉学”阵营,批评遵奉“宋学”的“桐城派”,以宣扬“汉学”;新、旧文化冲突时,他自觉以“旧派”文人身份对抗“新文学”阵营,力图维护“旧文学”。梳理并反思李详“桐城派”批评,对深化李详研究、“桐城派”研究、骈文学研究、近现代文章学研究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皆有助益。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一声“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呐喊,给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桐城派古文创作判了死刑。随着新时期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近代文学研究者对桐城派及其散文艺术做出了更为科学中肯的评价。但是,研究界几乎没有专门研究桐城选本,或无视桐城选本的存在,或轻视桐城选本的文化功能及其历史地位。我们认为,在桐城派中确实存在着继承肖统《文选》体制而编选古代散文选本的编辑现象。桐城派自创始人方苞、姚鼐到中兴之主曾国藩以及后学者黎庶昌等人,都以其古文选本对这一流派的发生和  相似文献   

6.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著名的"省学"。敬敷书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两次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8.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的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人。在思想内容,学体裁和学风格等方面,桐城派的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投身于学创伤的。  相似文献   

9.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著名的"省学"。敬敷书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两次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论诵读教学     
诵读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读书方式,也是一种传达美与表现美的艺术,自古就被学人士子广泛接受,深入实践。桐城派文人从刘大櫆、姚鼐等就开始探索诵读方法,曾国藩、姚永朴等指导诵读亦多深切会心之见,桐城派古文诵读因此而别具一格。从古文诵读到白话文朗诵再到回归经典的吟诵,诵读教学正经历着深刻而又辩证的嬗变。然而,无论怎样变换,诵读的美学境界才是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桐城诗派源远流长,甚受学人推重,在晚清民国亦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从地域渊源上看,清代桐城诗派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特色无疑是民国桐城诗派取法的诗学资源。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吴闿生、曾克耑等人采取较为保守的文学立场,除了通过教学活动促进桐城诗派的传承与扩散外,尤其着力于对桐城派诗人谱系的建构。而在诗歌创作上,民国时期的桐城派追求雄放奇崛的诗歌风格,这丰富了民国旧体诗的多样性,展示了古典诗歌在艰危苦难中所蕴藏的精神力量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读王献永先生所作《戴名世与桐城派》(《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3期),获益匪浅。然亦有几点感想提出以就正于王先生及读者诸君。一要讨论戴名世与桐城派的关系,首先要弄清何谓桐城派,好有个循名求实的原则。王文说: 戴名世与桐城文派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学倾向和渊源。  相似文献   

13.
2022年“桐城派与近代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桐城派研究的多维视角,拓宽了桐城派研究的思路和边界;二是近代文学研究呈现新气象,为桐城派在近代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了学术语境;三是桐城派研究的多元化探索,展望了桐城派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文艺百花园中绽出一簇蓓蕾,那便是桐城古文派,简称桐城派。应该指出的是,桐城派的一些重要作家都曾先后进行过长期教育活动,而教育活动也是桐城派得以绵延二百余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除了有文派外还有诗派,其诗学理论和实践在清代独树一帜。姚鼐的著作提出了多个有价值美学论点,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他将古文理论直接用来建立诗学理论,将古文法与诗学合而为一,以文论诗也就成了桐城派诗学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虽然学科分工越来越细,但桐城派研究界不同专业学者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史互证的研究越来越丰富。文学研究学者在桐城派政治思想史、家族史、中外交流史、学术发展史、文学编年史等领域的耕耘更加精细,历史研究学者在桐城派史料、史学思想、桐城派与近代社会等领域的阐释更加清晰。持续推进文史研究的沟通与碰撞,在桐城文章中发掘史料、提炼史识、总结史法,在历史语境中对话桐城文章、思考桐城义法,当是桐城派跨学科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桐城派立派者姚鼐的伯父与业师,还与方苞、刘大櫆颇有关联。他洞察前辈方苞为学之不足,讥议其"义法"说之陋弊;与挚友刘大櫆志同道合,情深意切,亲近其"神气、音节、字句"说;精心栽培胞侄姚鼐,倾力传授其学术、辞章。而他自身对唐宋诗家的称誉以及创作实践中兼融唐宋,也奠定了桐城诗派的家法内涵。姚范是桐城派形成期的重要肇基者之一,在此派谱系中至少可与刘大櫆相比肩。  相似文献   

19.
贺葆真是桐城派晚期重要古文家贺涛之子,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的动荡与转型,他的日记所记录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利用《贺葆真日记》重点讨论晚期北方桐城派作家群体活动图景、徐世昌幕府与北方桐城派、贺涛的阅读与桐城文派的新变与守旧等问题。对《贺葆真日记》的研究,既可以补充刘声木的《桐城文学渊源考》记录的不足,同时又可展现晚期桐城派内部的发展情况和桐城派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嘉道间,姚鼐之后,桐城派一方面需应对汉宋之争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阳湖派的分歧以及仪征派的讨伐,加之常州地区素来就有学术传统,因此桐城派在江浙地区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遭受一定程度上挑战。吴德旋生于斯,长于斯,坚持授徒讲学,勇于突破传统,以桐城为宗,传桐城心法,成为该时期江浙地区桐城派传衍的中坚,其意义当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