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莫言是一个语言创新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任何一部作品都可拿来细细品味。对莫言来说,除去语言将人物和故事捏合在一起是无法接受的,他拓宽语言的表现技巧,打破传统语言单一、乏味的陈述,用心灵体察百无聊赖的民生,加上想象的构成,其语言的表现效果超出了常规,展现在读者面前不觉突兀,反而奇崛瑰丽,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大量作品被译成外文。英语译者葛浩文对其作品的持续关注与翻译,使得莫言的作品得以真正意义上地走进西方读者的内心世界。首先对葛浩文译文汉英平行语料库进行分析,随后阐述葛浩文译者风格的特质,并分析其风格、基本特征,最后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葛浩文译者风格。通过分析得知,中国文学要想真正地"走出去",在拥有优秀作者与作品的同时,也要求译者长期关注、连续翻译作家作品,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应保持长期友好状态。  相似文献   

3.
莫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精准地概括了莫言小说的文本实质与行文风格。在此对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进行剖析,通过其与佛教文化、心理学以及互渗律三方面结合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4.
刘克强 《邢台学院学报》2014,(1):155-157,160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其作品已被全球接收并赢得世界级声誉。《生死疲劳》作为这位寻根文学作家的主要代表作之一,体现了其写作风格。以葛浩文翻译的章回体小说《生死疲劳》为例,运用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探究葛氏在小说回目、正文及文化专有项三个方面的英译规律。研究表明:在回目翻译上,译者遵循"信、达"原则;在正文部分译者则采取大量删增的方法旨在加强故事的叙事性及衔接性;此外,译者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也十分到位。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写作不断在探索和实践,也不断在颠覆和消解。人的“异化”、丑陋和恐怖是他的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从“乡土化”到对丑陋和恐怖的展览标志着莫言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对创作心理的探究是解读作家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莫言的成长经历,代表作品的分析.去探究其小说的创作心理,从而更深层地去挖掘贯穿其小说创作的情绪基调。  相似文献   

7.
由于中西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差异,翻译过程中难免会造成损失。较之其它类别翻译,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具其特殊性,注重原作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意旨的传达,因此损失更是比比皆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因此翻译补偿手段必不可少。但任何有效的补偿都应当遵从一定的原则,本文将以莫言小说英译为例讨论六种主要补偿原则。  相似文献   

8.
张相宽所著《莫言小说创作与中国口头文学传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突破了诸多现有莫言研究成果的拘囿与盲区。专著在本土性与世界性视域下,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聚焦莫言小说创作对中国口头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对莫言小说中所插入的民间故事、说书、民谣、小戏、俗谚俚语的审美特征和叙事功能进行了深入论述,对中国当代小说如何在世界性视域下保持民族性,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莫言的《红高粱》中大量对高密民间民俗文化的描写,充满了独特的地域特征,给读者带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同时,小说中民俗文化的应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真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揭示主题更加深刻。从民俗学角度对《红高粱》进行全新视角的赏析。  相似文献   

10.
莫言小说的创作基础是历史观。历史观不仅决定了莫言的英雄崇拜情结,而且使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传奇化、人物塑造英雄化。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给新时期文学注入了强者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分析,揭示出在莫言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三方面的承续性,即:"高密东北乡"上的乡土叙事;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充满生命感觉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莫言是一位极具活力的作家,他的小说美丑并存,苦乐相依,生死循环,在一片混乱的场景中开创了诡异的艺术奇观。他的早期作品有意师法著名"荷花派"作家孙犁,形成了明丽柔美的风格;中期大规模地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形成自由不羁、肆虐狂欢的小说世界;后期创作更偏重于在本土汲取创作源泉,小说创作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民族底色"。这种自"西"向"东"的回归,内蕴作家生命经验的转向,同时也意味当代文学在90年代后整体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坛,沈从文小说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沈从文因此享誉世界,却也因此被认定为汉语世界最难翻译的小说家之一。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是美国著名的沈从文研究专家,也是沈从文小说的主要英译者,对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笔者从沈从文被英译的小说中挑选出偏离语言常规的六种变异修辞现象作为沈从文小说语言风格英译再现的考察参数,在访谈中,就其翻译策略与再现效果逐一与金介甫教授展开深入探讨。金介甫教授指出:对于英语母语译者而言,变异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再现难度较大,但依然应当努力尝试去实现,然而当风格再现这一目标与译文的流畅性与自然度以及文学性发生冲突时,则不应以牺牲后者为代价保全前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尤其是1985年的中国文坛上,莫言可谓名噪一时,独领风骚。本文从莫言小说的感觉世界入手,认为其创作中独特的艺术感觉在于毫无节制的“审丑”。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在莫言小说英译中,葛浩文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家。他在践行追求忠实、关注读者、创造性叛逆等文化翻译观念基础上,采用了彰显主体性、化解"悖论"、积极改写等文化翻译策略,为莫言小说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莫言是当代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对于他近年的小说创作,读者一直存在争议。本刊特邀渤海大学当代文学研究所的几位青年学者对莫言近年小说创作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其实虚幻现实主义一直以来就是莫言小说中最突出的特点。莫言善于用虚幻的叙事与真实情节之间的关系来对小说进行同构,将现实放在虚拟的氛围之中,以看似怪诞的故事来揭露社会现状,这种虚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判的发展起了推进的作用,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以及对莫言相关小说的理解,对莫言小说的虚幻现实主义展开论述,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相似文献   

19.
吴启航 《英语广场》2023,(10):11-15
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和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英译本是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遵循“三美”原则,较忠实于原诗,而徐忠杰译本在译诗形式上更为自由,对原诗的阐释较多;但两个译本均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来降低阅读难度,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推动唐诗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20.
莫言是中国当代学史上独具风格的作家。其小说的意象美及作家的不断的艺术探索,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