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猜想、让学生学猜想,通过对学生猜想能力、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的培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猜想走进数学课堂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课改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当下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化倾向。因而"教学做合一"或"教学做一体化"作为一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色的模式,便被响亮地提了出来。"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基于经  相似文献   

3.
反思传统的数学教学,笔者提倡在日常教学中教猜想、学猜想、用猜想,通过对猜想能力、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的培养,使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著名数学家、教育家G·波利亚曾说":我要向各年级所有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出:的确,我们应该学习证明法,但我们也要学会猜想。"猜想思维无疑是创造性思维,而猜想意识和猜想习惯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品质,也是中学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作文教学,是对动手  相似文献   

5.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将猜想引人到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数学猜想是数学理论的胚胎,是数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形式.古今中外.  相似文献   

7.
对小学数学课堂而言,教有教的策略,学有学的方法,二者融智慧于一身。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理念也曾提出,"教"和"学"是有机统一体,教中有学,学离不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也会因学生独到的解题方法而点头称快;有时也会因学生精辟的观点阐述而暗自欣赏。此时的?"教"和"学"在瞬间完成了角色转换,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养成了习惯,培养了情感。建议设计练习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方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学做”是分离的,学生在“做”上学得不够,很多学情没有真正地呈现出来,而教师的教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教与学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教学做合一一”的涵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三者,做是中心。他曾多次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一代新人的正确途径,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真教与真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批判传统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里就体现了教学做三者的关系,教和学都以做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认为,教师在做上教,那就得以学定教;学生在做上学,那就是自主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语录     
陶行知 《生活教育》2015,(3):53+105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含义是:“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做法带有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时  相似文献   

14.
一、教与学关系的和谐 教学过程包括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这两方面只有和谐统一,才能形成有效的教学过程。对此,陶行知指出,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容器,要看成是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基础、技能状态、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方面出发,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把教与学统一在“做”上,“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下工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相似文献   

15.
胡瑾 《安徽教育》2013,(3):42-42
<正>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通过数学的自身特点,始终以"做数学"为主旋律贯通始终,老师少教,学生反而多学,让人感到踏实、放心。老师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从做中学。改变"重教轻学"、"重说轻教"的倾向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一开始就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周围  相似文献   

16.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在现实社会中"做"。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非常吻合的。他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作为专业教师,我在从事导游专业的教学中运用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数学猜想就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通过对研究的对象和数学问题进行实验、观察、归纳、类比、联想后,对已知量及其关系作出的一种预测性的判断,它是一种合珲推理.正如牛顿所说: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任何新的数学理论的建立都是如此:先有猜想,后被证实.数学猜想是数学发展的原动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先行军,数学是在不断证明或否定猜想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因此,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促进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  相似文献   

19.
王学军 《生活教育》2008,(10):55-57
"教师应该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陶行知指出.教师应该在"做中教".学生应该在"做中学".他认为教是为学.学是为了做,而"做"是中心。那么什么是"做"?陶先生说:"‘做’字在晓庄有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大声疾呼:"让我们教猜想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猜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及科学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