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丘尼传》有许多习禅的比丘尼。她们习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为修习禅观的路数,另一类为修习禅诵的法门。比丘尼通过禅定,在娑婆世界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相似文献   

2.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佛教律部经籍被系统地翻译到中国,促进了中国比丘尼僧团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比丘尼具足戒严格规定和限制了比丘尼与世俗社会的联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原因,两晋南北朝的比丘尼们并不能做到超然世外,她们与世俗社会的联系和受世俗社会的影响是很深的。可以说,主动或被动地纠葛于佛教戒律与世俗社会之中,是两晋南北朝比丘尼信仰与生活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从南朝梁宝唱所撰<比丘尼传>中,透露出当时比丘尼出家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普遍崇佛的大环境影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原因,如生活贫困、婚姻不幸、疾病缠身等等.  相似文献   

4.
《比丘尼传》是南朝梁释宝唱所写的一部比丘尼传记,是中古时期比较有价值的语料。文章选取《比丘尼传》中的复音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类型进行了分类统计,并浅谈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六朝隋唐比丘尼风采殊异的时代反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这一曲折艰难的过程表现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在演变中的不同时代特征,生活在这两个时期的比丘尼也风采殊异。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呈玄学化倾向,僧尼以清谈玄理见长,名尼也深具名士风度;南北朝禅法在南北某些地方初盛之时,一些尼姑则呈现禅意风采;自梁陈滥觞,至于隋唐,佛学受禅学以至禅宗的影响,澄心见性的倾向明显,尼姑同样显示知性重悟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6.
从敦煌壁画《微妙比丘尼变》看历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史苇湘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个历史悠久的古国,虽然地理上远隔千山万水,但在近二千年的岁月中,友好往来、文化交流从未中断。回忆中国古代先哲们为了寻求佛典,无一不是千辛万苦、九死一生来到印度,除了学习佛教知识,...  相似文献   

7.
从空间批评的理论视角来看,空间不仅是再现的场所,也是生产的场所。蒂莉·奥尔森的短篇小说《我站在这儿熨烫》中,女主人公(母亲)和她女儿艾米莉所属的社会空间为其建构了身份,但她们在其被设定的规训空间里并没有成为被动的牺牲品,相反,她们以沉默为武器,对赋予她们身份属性的规训空间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美国中下阶层女性勇于追求生命主体性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当代石门坎花苗女性的社会生活仍然处于短缺之中,她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贫乏、社会地位较低。在此,宗教信仰给了她们生活的勇气,满足了其精神和现实的需求。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而展示的宗教经验既是她们宗教生活的核心内容,又是其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宗教信仰嵌入于花苗女性的社会生活中,并将这个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明代品官命妇是女性中的特殊阶层。她们的身份既具有从属性,又具有独立性。明朝法律赋予命妇参与宫廷大典的权利。她们按照不同品级穿着冠服,入宫朝贺,参加皇室的丧葬仪式,与皇后一起进行亲蚕大礼。随着制度的修订,参与大典的命妇品级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命妇们的活动空间,也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荣耀。这种荣耀地位不仅高于普通的妇女,也高于在社会性别上占优势的普通男子。  相似文献   

10.
十堰女性作家众多,她们以女性细腻敏感和丰富多情关照着社会和生活,通过独特的视角,以鲜明的精神风格和女性情怀抒发着对文学的坚守和生活的热爱。她们不仅是是歌唱生活也是在歌唱自我。  相似文献   

11.
女性的生活和命运,一直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她们深受着族权、父权、夫权、神权的束缚和压迫,她们所受的苦难是最深重的。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和伟大的反封建战士,  相似文献   

12.
失地妇女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弱势群体。基于此,深入失地妇女的日常生活,捕捉她们观念世界中社会空间的意义,揭示失地妇女在就业空间、家务空间及社会交往空间方面的特点,进而解析失地妇女社会空间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城邦是男尊女卑的奴隶制社会,妇女不能享有全部的公民权利,法律把她们当做生养子女者看待,在家里她们要依附于男子。虽然在城邦和家庭中,在生活和生产上她们都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但她们并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  相似文献   

14.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凯特·肖班及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有着浓郁的孤独意识,她们在成长过程中创伤性的经历是其孤独意识的起源,被禁锢在家庭樊笼中是她们恒常的生存境遇,而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发使她们毅然抛弃传统的社会道德风尚,执着地追求爱情和自由。然而,她们的行为得不到父权制社会的认可,被孤立于社会生活之外,进行着最艰苦的斗争。孤独带给她们痛苦和疏离感,但同时也是她们建构女性主体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伊迪丝·华顿都是20世纪著名的女作家。曼斯菲尔德出身于新西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而华顿出身于美国上层阶级,这使她们都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教育以开创自己的文学生涯。曼斯菲尔德和华顿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妇女运动和各自不幸婚姻的影响,她们成长为妇女运动的先锋。在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她们勇敢地站出来为女性的权利而呼吁。尽管她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写作方式,同为女性,她们的作品尤其是她们的短篇小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哈尼族妇女作为哈尼社会中占一半的人口,她们也是文化的载体,她们身上保留了哈尼族传统习俗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又由于妇女们长期以来与外界的联系较男性要少得多,因而她们身上保留的传统文化要多于男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她们身上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更深层面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哈尼族妇女的变化及这种转型对整个哈尼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教师队伍中有一个堪称“弱”的群体,她们生活在贫瘠的农村,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福利待遇无保障,劳动强度却很大。但她们的奉献精神和意志力却是最“强”的:农村,因为有了她们而多姿多彩;孩子,因为有了她们而了解世界。所有知晓这个群体的人无不被她们所感动,所有了解这个群体的人无不对她们油然而生敬意。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群体。清一色的女儿国里,爱美是她们的天性。她们的装束虽然简单,但朴素之中透出清秀;她们的容貌虽不娇美,但她们美丽的心灵给农村的孩子以美的启迪。她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唱歌,跳舞,做游戏,与自然为…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个家庭里三个表姐妹的青春故事,她们在同一时间完成成人礼,成为社会人,从梦想走进现实,触摸生活实质甚至残酷的一面,每人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超高难度的命题,生活等着看她们出洋相,可她们不屈服,不但要用智慧给出完美答案,还要翻越父母意志的高山阻挡,个性和理想是她们前往的彼岸。  相似文献   

19.
肯尼亚作家格雷斯·奥戈特是东非女性书写的开拓者。60年代起,她用细腻的笔触描摹殖民前肯尼亚女性的传统生活,着重刻画殖民和后殖民社会中她们遭遇的多重困境,反映了她们奋起反抗、艰难成长的抗争历程,塑造了一系列坚毅果敢的非洲女性形象,扭转了同时代非洲作家笔下负面的女性形象。在美学层面,奥戈特采用“颠覆”以往的男性形象的叙事技巧,为女性构筑空间。奥戈特的开创性写作,为东非女性文学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小妾是一夫多妻社会中特有女性群体 ,她们承受着礼治社会多重的文化压迫。个体品行性格和应对生活的态度 ,虽然影响到各自的生存状态 ,却改变不了她们最后的命运 :失去自我———或者是生命 ,或者是人格。她们的悲剧 ,是男权等级文化在阴暗人性的光照下 ,结出的苦涩青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