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进步也在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是当前中小学生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学科,而阅读与写作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对于培养中小学生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我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有待解决,传统的教学理念将阅读与写作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主体,忽略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本文即从中小学生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一体化的角度出发,就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与写作素质的目的出发,提出促进阅读写作一体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立言以立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阅读与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活动。反思当今的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陈旧的教学观念、落后的训练方法使学生对作文的热情不高.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教育和帮助学生为了适应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努力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而正确的阅读和写作,首先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逻辑训练。结  相似文献   

4.
人们学习语文,目的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以适应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需要。但是,不识字或识字不多,就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说,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加强识字教学,是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呢?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说起来头绪纷纭。我在这里仅向大家介绍一种有关加强识字教学的行之有效的练习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的教学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教学,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教学内容是阅读和写作,阅读和写作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互相成就相互制约,在小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育中要特别重视阅读写作的融合教学。对于写作而言,阅读是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优秀写作方法和技巧的重要方式,对于阅读而言,写作是对阅读效果与阅读能力的检验。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见闻,以此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样,也需要通过写作来将在阅读中的所得所获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将阅读与写作进行一体化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对学生进行两种能力的协调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与写作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而写作是阅读的目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从"读"与"写"的互动、交流、并列及点评这四个方面探讨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蔡静芽 《教师》2024,(4):30-32
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阅读与写作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阅读与写作也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结合教学实际,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重要性出发,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文章作者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为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正>在我这些年的阅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值得深思的现象:国内很多从中小学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教学专家们,大多既有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同时也与阅读、写作相伴,把阅读和写作融入职业生涯,使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吴非老师就是这样,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始终坚持阅读与写作,随时随地从教育的角度观察、反思,形成自己的一篇篇震撼人心的教育随笔。正因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的作文课,其目的是学习"写作","写作"是中小学作文课的价值取向。但是奇怪,现在的中小学生的作文课,变得与"写作"越来越远了,变成了与"写作"无关甚至对抗"写作"的"很怪"的东西。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在理论上分辨"作文"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现在在中小学里搞的这一套"作文课",其实不是在教"写作"。然后根据"写作"的要求,重新构建中小学"作文课"的教学体系。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立论的角度不一样,但中心的意思却都落脚在这一点上: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从"写作"的实际出发;中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教"写作",而不是其他!  相似文献   

10.
提高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已成为美国政府和各教育研究机构日益重视的课题。有关研究者一致认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起码条件。因此他们大声疾呼:中小学写作必须重视阅读和写作教学,全美应大力开展和加强对阅读与写作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如下建议; 1.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 2.提高中学生读写能力是教师的共同职责; 3.增加学生的写作实践; 4.家庭和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5.借助计算机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6.提高教师阅读和写作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1.
掌握"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中学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创造,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的方便之路只能是写作。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写作教育;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可以贯穿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连接着语文教育的始末。尤其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内容更加深入和多元,为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与写作教学,积极探索使二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好阅读与写作。让阅读学习为写作做积累,让写作促进阅读学习,助力学生找到高效率的语文学习方式。如此,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推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良好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现状,然后重点分析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策略,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积累,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教育体制改革理念要求教师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出发点,设计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模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增强语文教学指导,指引学生高效阅读,并积累写作素材。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采取措施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写作的地位仅次于阅读,然写作教学的难度远胜于阅读。如果将台湾地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语文学习领域》的相关要求,尤其是涉及写作的纲要(下文简称为台湾写作要求)与我们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新课标)作个对比,会发现台湾版的写作教学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一、尊重写作本相,开放写作与学生生活对接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阅读与写作这个重点来教学,做到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仿写和教会学生自改自评,抓好小学语文读写同步训练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灵活运用阅读与写作。  相似文献   

16.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示。但由于一些认识问题和能力问题,许多中小学教师写出的论文存在许多毛病。笔者在大量阅读中小学教师论文的基础上,对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这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论文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高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全面提升的作用,也是适应高中英语教学需求的必然发展,在进行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基本教学模式,依据教材文本,重视写作技巧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试图在阅读与写作整合教学的方式中找出适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模式和途径,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对英语阅读和写作整合教学这一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将阅读和写作分开教学,这严重地打破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如今提倡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让学生在品味文本的同时学习写作的技巧。本文主要研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高博  吴刚平 《现代教育》2023,(Z1):59-62+85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仅通过增加课时来加强语文教育的方法很难行得通。当前,语文课标单向整合思路难以支撑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战略主导地位,非语文科目缺乏阅读与写作标准意识,语文和其他科目未形成相互促进合力。语文教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课程整合设计思路,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向整合科目阅读与写作标准等政策措施,促进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相互依托,实现双向跨学科整合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基础年级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这就是阅读与写作教学的严重分离。其实,阅读与写作的紧密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只是在近几年内有所弱化,目前大有趋于日益分离之势。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重视,当引起我们语文人的关注,这里想就"阅读与写作的有效整合"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粗疏的看法和一些不成熟的尝试与探索。一、阅读与写作教学整合的价值追求(一)当前中学阅读与写作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