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期的《新闻业务》对新闻的长短有些议论, 引起了我们的很大的兴趣。与报纸编辑比起来,我们广播电台编辑吃长新闻的苦头更多些。常听广播的同志都知道,广播里的新闻节目大都只有十分钟到十五分钟,至多不超过三十分钟。以一个十五分钟的新闻节目种,按照一般的播音速度,只能发两千五百字左右,而通讯社和报纸上的较重要的新闻,一般都在千字以上,有些甚至几千字。如果全文广播,一个新闻节目就只能播一两条新闻,再长一  相似文献   

2.
年初采访“停试”后的中国核试验基地,稿子没来得及写就参加解放军报社第30次记者全会。会上,社领导和记者部又要求攻一攻短新闻写作。我想,“落实会议精神”,不妨就从这组未完成的札记开始。这样一动笔,真还新感受不断。1、再短也能写成篇本报规定消息(新闻)不超过800字。过去总觉得牢不够用。这次想写短新闻,觉得800字还长。那写多少字?遂打开笔记本电脑。往屏幕上一数,25个字X22行=550字。为了方便,就照着这一张“纸”写吧。第一篇写下来,觉得没丢掉啥。写到第3篇时,又长了。但因为是自己定了短字数的还是决心压下来。这…  相似文献   

3.
广播稿怎样才能做到明白如话呢? 我认为每一篇新闻稿在写作上应当注意: 一忌长。广播新闻稿的篇幅要短。一篇新闻说一件事,不要面面俱到。一稿一般三、五百字,不宜发千字文。广播稿的句子也要短。长稿短编,复句化作单句说,有的来稿,一句长达一百字,  相似文献   

4.
倪恩泉 《视听界》2006,(2):96-97
广播人物报道目前主要有两类:一是人物新闻,以消息的形式报道典型人物;一是人物通讯,以专稿形式报道人物事迹。前者大都在新闻节目中播出,后者在专题节目中播出。由于用处和采访要求不同,两类人物报道写作的创新突破点也就不同,但基点是一样的,就是要“三贴近”。一、人物新闻的创新广播新闻节目总长度一般在20分钟到30分钟,这就决定了典型人物报道的长度一般控制在3分钟左右。用3分钟左右时间写活、写像、写好一个典型人物相当难。与人物通讯相比,它就是一个“瞬间的艺术”,通过小片断、小浪花来反映人物,使之成为超越时间、引人思索的“长…  相似文献   

5.
电视新闻稿在内容上要和新闻上的图像和声音同步,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播出效果,目前的电视新闻是既能看又能听的一门艺术,所以说文字形式的新闻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改善目前电视新闻稿的状况,提高电视新闻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在地方台新闻中占育相当大的比例,搞好会议报道无疑对整个新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报道好会议新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实践中觉得,会议报道应该在可视性和贴近性上做文章。一、会议报道时间的长短要适度,要根据会议内容来把握。过去,我们提倡压缩会议报道时间,而往往由于一些会议有主要领导参加,时间又不好太短,因此,喊了多少年  相似文献   

7.
一条新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就会有不同价值的新闻稿问世。新闻的切入点选得好,新闻稿的质量就高;切入点选不好,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因此,要想写出上乘的新闻稿,就一定要选择能够体现事物新闻价值的最佳切入点。 记得刚当记者时,第一次外出采访,觉得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新闻界开始注意新闻语言表达研究,报道比原来写得生动、感人了。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仍有不少新闻作品写得枯燥乏味,陈词套话多,程式化、概念化的语育举不胜举,下面就自己在编稿过程中遇到的实例作一些分析,以引起通讯员和记者的注意。“该”字是新闻稿忌用的词“该”字是一个指示词。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一般多用于公文。可有的通讯员和记者在写新闻稿件时,大量使用“该”字。“该”字并不是说不能用,但在一篇新闻稿中,多处出现令人感到乏味、重复。严格来讲,“该”字它不是新闻语言。请看下面一例子: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每天晚上的7时至8时,是播发新闻的黄金时间。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各省电视台的本省新闻、城市台的地、市新闻,加在一起,大约一个多小时。这一小时中,中央台的会议报道,约占播出时间的五分之一;省台的会议报道,约占四分之一;地市台的会议报道,约占三分之一。许多党政干部,白天开了一天的会,晚上打开荧屏又得收看大约30分钟的会议新闻。有些地、市电视台,一组十来分钟的新闻节目,会议新闻四五条,同一位首长,数次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把采写好的新闻稿,送交有关领导审阅,是保证新闻真实准确的重要一环,无论何时,都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差错,往往弄巧成拙。笔者就曾碰到过这样的尴尬事。在去年底的职代会上,公司领导在报告里明确提出;今年要实现1亿元的利润目标。据此,笔者写了一篇300字左右的新闻稿,在没送审(领导  相似文献   

11.
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南朝鲜汉城金浦机场发生爆炸事件》的新闻,但播出方式有些特别:七点二十五分左右,播出的是口播新闻;七点三十分播出的是图象新闻。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各位观众!现在播放本台记者刚刚从汉城传回的电视新闻。”所以用“电视新闻”提法,是以此区分几分钟前播出的口播新闻。为什么做这样的处理呢?原因是这样的。 14日下午四时左右,我们同日本共同社记者交谈中知道金浦机场发生爆炸事件,基本事实弄清以后,立即写成新闻稿用电话传回北京。传完后,我们觉得作为电视记者不应就此满足,应争取拿到图像新闻。经多方联系,获悉日本NHK记者拍到了机场爆炸现场。那时已是北京时间下午六时半,我们立即租卫星传送时间,并通知北京准备接收。七点拿到新闻片素材,编辑、配音后,七点十一分传回北京,口播新  相似文献   

12.
《天天向上》节目特点:1.节目最长,时长170分钟。节目实际长度130分钟左右。《天天向上》在时间段上突破性地用了大时间板块,"娱乐脱口秀"节目在如此长的时间段里获得持续的高收视,极大改变了业内对电视栏目时间长度的固有观念。  相似文献   

13.
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陈封新华社6月11日发了一篇《我国水利经济正在兴起》的通稿,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头版头条刊出,因为这篇新闻报道了我国水利建设的巨大成就。然而这篇仅仅300多字的新闻稿,由于违反了一些基本的新闻写作原则,因而成为一件真...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故事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是记者们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它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可分为两类。一类像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类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出现,节目主题再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都在5分钟以上。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新闻故事的拍摄,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更要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  相似文献   

15.
今年文汇报在第三版上新辟了一个小小的专栏,谓之《瞭望角》,所占篇幅不大,但读者既注意它,又欢迎它。我觉得,《瞭望角》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小,所摘之文每篇三四百字,一次五六篇,读者用上十分八分钟即可浏览一遍。二是新,所摘内容不是陈旧报道,加之每天皆有,比较及时,可谓不失其新闻价值。其它报纸虽然亦有《文  相似文献   

16.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同小异地出现了。但署名竟是报社某记者的大名。后经打听,才知道这是报社记者从通讯员的来稿中获得信息后,不顾路途之遥,又专程到工厂调查采访了一天写成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8.
最近一个时期,报上的长新闻又多起来了,有的长到三、五千字,千字开外的新闻很普遍.这种现象是应该注意的.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以"年终报喜讯,计划早完成"为标题,仅仅用了一千八百八十二个字,发表了四则新闻消息.这些新闻文字简洁、短小,内容却很丰富.这种新闻是读者最感兴趣的.可是像上面所举这样好的新闻还是少数.长而无味的新闻在报纸上则屡见不稀,特别是会议报道,写得长的更多.去年11月  相似文献   

19.
搞了几年的文学创作,觉得单一乏味,又开始学写新闻稿。其实在搞文学创作时,我就对《新闻爱好者》感兴趣,那时还叫《河南日报通讯》。每期来后,我总是一字不漏地读完她,因此,对新闻早想试试写写。1990年元月,我开始写新闻稿,采访了几个人物,可无处下手写,只好从抽屉内拿出《新闻爱好者》,来个比葫芦划瓢。写好寄给我们县广播站,结果不几天广播了,这一下我可喜出望外,也来了劲。3天内,我一下写了十几篇,寄给省以上新闻  相似文献   

20.
新闻同仁可能只听到“抢新闻”之说,没听过“争新闻”之言。抢新闻并非新鲜事,即指抢时间、争速度和抢发独家新闻,这自然符合新闻规律。但时下却出现了一种“争新闻”的不良风气。即记者和通讯员争发新闻稿。笔者并非胡编乱造,有例为证。有位工厂的新闻干事向某报社写了一篇关于技术贸易的新闻稿,时间一晃月余,杳无音讯。这位通讯员自认为可能“此稿无价值”或写得不好,便不好意思去报社打听。谁知时隔两月,此稿却又在那家报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