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阅读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从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中寻找作品价值,即重新创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能给读者重新创造价值空间的新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姚斯所提出的接受美学角度研究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英文诗集《飞鸟集》。通过对读者视野期待的分析而寻找译者如何综合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读者的视野融合。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通过翻译,在满足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也提供给读者一些新的超出其期待视野的信息,从而使读者扩展原有的期待视野直至形成新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3.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少年派与动物在海上的漂流奇遇以及他和家人的海上漂流经历为基本线索展开叙事,这种情节安排正好契合了二元叙事的功能。在这种叙事框架下,主人公人格的双重性得以呈现,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两位创始人伊瑟尔和姚斯的意义未定性理论和期待视野理论入手,分析了元稹的《行宫》的翻译。笔者认为正是诗歌的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召唤读者展开联想,而读者期待视野的差异性又使这些联想各不相同,从而不同的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人物命名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其角色的选择更是暗含着符号的双轴操作.影片中的“双故事”互不相让,虽然意义相悖,却不能相互取消,甚至在情节上可以相互补充.影片的符号文本内蕴丰富,接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对之进行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本论文通过分析《高级英语》的现状并结合笔者的课题研究,运用文学领域的方法论——接受美学来指导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使《高级英语》教学更加具体,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鉴赏过程中由"配角"转换为"主角",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英语专业实现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办学宗旨和教学模式改革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的。同时无论任何影视作品,当读者观看完之后,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感情是真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哈利·波特》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有文学因素,还更多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为研究的中心,分析发掘“哈利·波特现象”背后的市场外部原因以及文本创作中,作者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内在因素,以此来梳理“哈利·波特现象”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描绘少年派与家人生离死别,与老虎共同在海上漂泊并最终获救的经历,讲述了一个奇幻与残酷结合的青春成长故事。通过“凝视”理性的自我与非理性的自我的矛盾冲突,人们最后理解了非理性与理性共存的必然性,并体验了在经历痛苦之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众多研究者多从电影文本本身、导演、世界等角度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阐释,却极少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阐释。由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为对象,从影片的空白召唤情况着手,以影像语言层、电影手法层、思想情感层三个基本结构层面分析影片中空白的存在,以此揭示电影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影响接受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点所在,启示我们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11.
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蕴含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从叙事学、宗教、文化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等不同视角进行解读。该部作品于2012年被美籍华裔导演李安搬上荧屏,并且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原创音乐奖4项奖项。因此,对比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异与同,对探究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如何对其文学作品再阐释与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好莱坞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该影片之所以会掀起观影热潮,因为该影片不仅满足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还在某些地方颠覆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此外,该影片在多处设置了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激发观众(读者)去体会,想象,思考,填补,邀请观众(读者)参与影片的创作。本文试站在读者批评理论视角下,从四个方面分析该影片取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台湾本土电影《海角七号》在台湾地区上映后引起广泛关注,而在内地则反响平平。运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造成两岸不同播出效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海角七号》具有独特的美学表现,其对受众期待视野的构建与超越、空白的合理运用与巧妙设置体现了接受美学在影视创作上的借鉴意义,亦为当今影视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考向度。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及读者的积极参与作用,文学翻译是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意义在于:文学翻译在题材选择上要考虑现实目标读者,翻译策略取舍要满足不同期待视野的读者,文学译本要有未定性及意义空白等.同时,接受美学也存在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忽视作者和作品地位的局限.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择其善者而从之,让文学翻译更好地发挥沟通中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楣,好的译名能够使影片锦上添花,使观众欣欣然想先睹为快。而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观众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观众对译名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文章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了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多重叙事的技巧,巧妙运用故事中角色的人称变化,形成隐喻和多层次的象征。文章从叙事视角的不同层面来探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作品风格、构想方式和意识形态上的成功塑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但由于应试教学目标的束缚和拘禁,诗词解读的教条化和教学模式的程式化等原因,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难尽如人意.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活动中引进接受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古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空灵美、模糊性、含蓄性等审美特征,都与接受美学理论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这是把接受美学运用到古诗词教学的前提.古诗词教学可以借鉴接受美学的一些观念,展开新的教学思路,具体措施为:重视和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教学活动中承认"空白",重视"空白",巧用"空白";把"第二文本"当作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感受,读者和文本共同的作用才会使文学作品获得真正的文学生命。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小说《琅琊榜》得到了极大的成功。这部作品既满足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又打破了期待视野,这正是《琅琊榜》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印度题材电影,印度元素贯彻了电影始终.电影的表达含蓄隐晦,内涵极其丰富.该片获得多个奖项,吸引了无数眼球.本文着眼于从印度文化的视角来探讨这部影片,试图探究其中的印度文化元素,以期促进对印度题材电影的文化内涵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