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3.
“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课堂上汲取充盈的人文精气。那么,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4.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张志公先生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可谓一语道破天机。那么,语文教学没有科学性的原因在哪里呢?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不想按照科学的原理进行教学吗?当然不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现教学的科学性上是很动了一番脑子的,不仅引入了信息论、控制论、...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看到公开课基本完美无缺地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情景。却不禁反思:在这些起示范作用的“精彩、优秀”的课堂上,学生独特个性的思维火花在哪里闪现?语文教学独具魅力、体现人文关怀的美在哪里闪现?难道顺畅的教学流程、先进的教学手段、热闹的教学气氛,就是理想课堂吗?  相似文献   

7.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有些学生读到初二初三,甚至有些高中学生还问:“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从哪里下手?”这里实际显示出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广泛,学习过程漫长,不能立竿见影,单靠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只学语文而不学其他学科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活,始终把一教会学生学语文”当…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一直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学作文也难。作文难,难在哪里?面对现实的窘困,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开展作文教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难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母语教学历来就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早在70年代末,吕叔湘先生就指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现象。时至世纪之交,中国语文教育受到来自新闻媒体的猛烈抨击,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到底怎样?症结、出路在哪里?这不仅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思...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在我国开设语文学科近百年的历史上,“讲”风与“改”风一直很盛?根子到底在哪里?我们认为,根子在于对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认识与把握偏了。人们常说,语文教学要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语文自身的规律,另一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这两个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每一个清醒的教育者,都应该经常向自己发问:我们的教学从哪里始?到哪里止?我以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教学误区就是因为不明确如何起步,走向哪里,而使教学无法找准合适的“落点”。  相似文献   

12.
刘发建 《小学语文》2009,(10):18-20
小学语文中的“鲁迅教学”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迅作品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钦定内容”。在六十余年的鲁迅教学史中,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程。多数教师都感觉到,鲁迅教学,是一个不易跨越的难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像数理化那么精确王晓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问题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没有搞清语文学科的特点,没有很好地按照语文学科的自身规律进行教学,致使它在科学主义的不断冲击下发生了“变形”。语文课有失去“自我”的危险,语文越来越不像语文了。一门学...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高考全国卷一语文试题的作文紧紧围绕“地震”,以“爱心的表达”为话题作文,令人始料未及但似乎又在预料之中。这不由得引发了这样一个话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重点关注什么?如何进行备考?语文教学的改革开放之路在哪里?我的看法是:语文应关注活生生的社会,与时代脉搏同跳。纵观浩瀚的文学发展史,杜甫被称为“诗圣”,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之所以彪炳史册,千载流传,是因为它的诗作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战火连天、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现实生活,尤以“三吏”、“三别”最为突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相似文献   

15.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指出“为学须由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做学问如此,教育也不例外,就语文教学而言,他的本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纸笔测试是语文考试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说,在现阶段,纸笔测试依然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根“指挥棒”该指向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并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切豆腐”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先分段,再分析,逐字逐句理解含义。莫说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就是一篇课文的教学,也弄得支离破碎。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记生字生词段落大意、背句子含义中心思想当做了学习重点,哪里还顾得上文章的意境究竟有多美?哪里还管他同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语文的美被“肢解”了,语文学习应有的兴趣变成了乏味。  相似文献   

18.
肖万祥 《教师》2008,(5):44-45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要新在哪里?在教学实际中存在如下两种倾向:一是新得“飘”起来。不顾语文学习规律,堆上“新手段”“新方法”,制订玄而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非驴非马”,语文能力培养“隔靴搔痒”,教师教学浮在空中,基本教学要求得不到落实。二是新得“乱”起来。基本的语文课堂教学程序乱,不同类型文体教学基本方法被改头换面,必修选修教材教学处理无所适从。这些倾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语文教学规律掌握不够,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缺乏理解,  相似文献   

19.
谷中艳 《现代语文》2008,(11):72-73
新课标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活力之源在哪里?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  相似文献   

20.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