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从文化视角切入,首先从地域自然和地域习俗两个方面集中展示了中原风俗民情,描绘了中原地区农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和风俗习惯;其次论述了作品的文化寻根价值取向,文化寻根视角的选择使作品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更接近于历史和生活本身;最后通过对中原农民形象的分析与把握,揭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即高尚的道德情操、自强不息的良好品格和爱家恋乡的家族观念。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特色,本文只就"人情美"这一视角进行审视,从爱情、亲情、邻里乡亲之情、阶级之情和民族之情四个方面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情美的瑰丽天地。  相似文献   

3.
《黄河东流去》是新时期我国长篇小说的杰出代表,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感人的艺术魅力,与其中频繁恰当地使用比喻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全书共计使用比喻450处,而这些比喻中喻体的选择更是生动贴切、形神兼备,呈现出形象通俗、主观个人、乡土地域、幽默诙谐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黄河东流去>是河南作家李凖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乡土气息的杰作.本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内容方面详细分析了<黄河东流去>是一幅世俗风情的万千画卷,第二部分从形式方面详细阐述了结构和语言的特点及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再现了黄泛区人民在大迁徙中所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实,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传统道德的坚守、对故土的热爱,歌颂了中国农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等优秀品质和刻苦耐劳、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精神,揭露、批判了国民党当局的残忍、黑暗和腐败以及与侵略者狼狈为奸,揭示了中国农民由来已久的沉重的精神负担,表达了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小说人物为数众多且均为平凡人物,注重多方面地刻画人物,结构精妙,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语言朴素、简练、通俗、流畅、生动、活泼,民族色彩强烈;但也存在着人物形象观念化、概念化的倾向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笔力不够集中等缺憾。  相似文献   

6.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具有乡村叙事话语三元交融的特征:一方面,它的叙事框架仍然是对经典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承继;另一方面,小说还与时俱进地渗透着鲜明的启蒙意识,具有启蒙叙事的特征;第三方面,由于作家在写作中尊重生活、贴近泥土,因此它又具有民间叙事话语的特征。对这一话语特质的发现,有助于理解转折时期文学叙事话语的渐变性,它本质上是由转折时代的政治文化决定的,是多元的社会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延安文艺创作群体创作出来的第一部合唱套曲,无论是音乐艺术本身,还是其文化内涵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文章从套曲形式、音乐曲调、歌词意境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黄河大合唱》具有"西为中用"、"曲调的民族性"、"抗战、爱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原音韵》的基础音系为元大都(今北京)音系:1.北京语音历史传承;2.北京的历史地位;3.北曲的创作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天下长河》展现了一种崭新的新时代叙事模式,它将人民至上的叙事作为黄河文化叙事的根模式,同时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当下诠释,还融入了举国体制作为拓展演绎。《天下长河》是一种新的黄河文化叙事方式,它立足于传达新时代精神,对黄河文化做出了独具特色且新颖的创新阐释。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黄河文化的弘扬不仅要讲好黄河故事,还要展现独具中国特色的乡土记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理念,打造真正属于人民至上的优秀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1.
进行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应区分文化型态与文化类别,重视文化场域与文化资本,把握文化转型与文化交往,要搞清文化研究本体的有关内容,利用几种较实用的文化研究技术,以求推动此项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黄河三角洲有着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且身处文化产业较发达的山东省,更应将文化产业作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和发展。结合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着重分析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有利因素和制约条件,并最终提出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田家怡 《滨州学院学报》2001,17(1):48-50,94
论述了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演变 ,界定了黄河三角洲的范围 ,给出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概念 ,追溯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的渊源 ,分析了其源汇 ,为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文化源远流长 ,其产生的时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三代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灵活务实是其基本的特征 ,并对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河三角洲隶属齐国及秦大一统后 ,作为区域性文化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与宁夏农业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意义上的黄河,奠定了黄河文化在宁夏的表现形态:南部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北部为宁夏平原。南部清水河、泾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也是黄河文化的滋生地。北部平原,黄河孕育了宁夏历代农业文明。秦代,黄河东岸的秦渠诞生;汉代已成为著名的灌区;北魏时黄河水利再兴;隋唐时灌区得到了大力开发,宁夏平原已是一片美丽富饶的绿洲;西夏时开发利用了汉唐以来的重要渠道,农业生产有力支撑着西夏政治生命的延续;元明清时期黄河水利更是得以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呈现出的是阡陌纵横、繁荣富庶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依赖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境的。文化多样性应该是人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是我们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最基本点。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殊性,往往是这个地区或民族赖依生存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往往成为一个地区人民或一个民族"自信"的基础。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落后,民族整体上的"自信"往往不够,面对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优势"民族文化进入,这种传承社区、文化生态区对整体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自我恢复能力十分有限。东亚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较快进入和完成现代化过程,但其传统文化却得到较好的保护,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较好结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一部以开发食物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历史,黄河三角洲早期的农耕文明与渔盐业生产,为黄河三角洲地区提供了丰富独特的饮食物产,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民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孝"、"和"的饮食文化观,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灾害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灾害文化的三种存在形态,论述了构建黄河三角洲灾害文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出了培育和构建黄河三角洲灾害文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