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在新西兰召开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广东江门市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个世界遗产,也是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的第35处世界遗产。《江门日报》对开平碉楼申遗这一本土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了滚动式、立体式的报道。虽然时隔一年多了,回顾这次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报道过程,至今记忆犹新,值得回味,许多地方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2.
开平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文化艺术之乡,世界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体现了华侨文化的特点,蕴涵着丰富的华侨历史信息。该论文提出了"开平雕楼与村落"信息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中旬,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中国2007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迎来了申遗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对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现场考察和评估。  相似文献   

4.
王剑 《陕西档案》2022,(1):30-31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的村落文化不仅包括有形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  相似文献   

5.
正位于粤西的广东开平,是全国著名侨乡,辖区内有着百年历史的华侨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2007年,这张开平华侨文化的名片更入选联合国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第一处也是中国唯一一处华侨文化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当我们走进开平,1800多座海外华人华侨参与建造的碉楼已经从当初的默默无闻隐藏深闺一跃为今天的举世瞩目的"碉楼之乡"。最近,开平侨乡另一个有着260多年历史的地方民俗节日——开平楼  相似文献   

6.
李春燕 《大观周刊》2011,(2):231-231
“开平碉楼”与“澳门历史城区”同属世界级遗产旅游精品。本文对开平碉楼和澳门历史城区世界遗产的保护比较,分别对两者的保护模式、资金投入、发动群众、集中程度和法律健全程度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世界遗产保护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村落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类型,其价值属性得到不断地阐释。从村落遗产的本体、类型和保护主体进行分析,村落遗产的价值涵盖了从历史价值到情感价值,从建筑遗产到活态遗产,从权威遗产到民间遗产等方面。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得到不断丰富,并形成了基于价值的保护方式,包括了建筑景观空间的原真保护、民俗、非遗和村民生活的活态发展以及国家与地方的上下协同等保护路径。村落遗产的价值与保护发展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与升华,从而助力文化遗产体系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8.
周秋萍 《兰台世界》2017,(16):71-73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非物理属性表现出显著的不可再生特质,换句话说,此种遗产难以采取以往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对其实现保存,因而全球各国普遍对此种遗产的保护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档案资源能够实现对人类文化进程中相关文化要素的有效记载,因此,借助档案资源的形式,能够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与文化记忆。本文以佛山为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魏峻 《文化遗产》2008,(1):148-153
"南海Ⅰ号"南宋早期沉船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水下考古发现,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南海Ⅰ号"本身具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本文首先回顾了"南海Ⅰ号"整体打捞的基本思路和实施过程,指出针对该沉船的考古工作是水下考古与海洋工程的有机结合,开创了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这一考古项目提倡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思路完全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以用"政府介入""旅游经营""文艺展演"这三个关键词进行大致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了村落的文化客体化、带来了内发性发展的乡村振兴。今后有必要实现从"政府介入"到"乡村自救"、从"旅游经营"到"村民参与"、从"文艺展演"到"村落认同"的转换,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思考在"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及民俗学研究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正步入21世纪,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现状,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持其完整及优化利用,有利于对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宝库"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含义及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档案。它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与"申遗"  相似文献   

13.
鞠熙 《文化遗产》2016,(1):63-70
本文重在介绍法国民俗学界与政府管理框架内的"民俗遗产"(Patrimoine ethnologique)概念,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它产生于二战后法国民俗学与人类学大转型的历史背景,最终成为影响政府工作与公共政策的社会行动概念。1980年,法国文化部遗产局下成立了民俗遗产代表处,旨在保护和传承所有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的民俗事象。2003年,法国加入了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文化与交流部进行了一次内部重组,民俗遗产代表处改名为民俗代表处,并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并在这一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推广与具体实施,也资助大量法国民俗学的学术项目。通过这一概念的实践,法国民俗学已成为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领域内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对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现实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遗产,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核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物质,相关的制品和场所亦是其重要的载体。做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称急需保护名录)的申报工作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缔约国的一种履约行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该遗产。在《公约》框架下设立的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区分是:前者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并以此彰显遗产的地位;后者则更多地强调了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开平碉楼是东西方建筑文化在中国撞击融合的历史见证,是开平当地最著名的历史遗存。这些碉楼雕梁画栋,以西方建筑风格为主,极具西洋特色。在20世纪前期,成为西方建筑艺术在中国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保护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信息技术支持,也不断产生新的保护问题,数字化保护该何去何从是学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认为,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对数字化保护的理论诉求,是探索数字化保护路径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地方性知识为本质属性,以活态性为核心特征,注重生活世界向日常生活现象的意义表达。依据以上文化属性观察可以发现,数字化保护的基本理念、语义设计、分类与评价体系、组织规范、社会效益等均存在着的文化风险。作为非遗文化属性的综合载体,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合理衔接的纽带,是解决数字化风险的关键,应该掌握充分的话语权,参与数字化保护的全过程。这将有利于数字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黄继烨 《文化遗产》2007,(1):154-158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回顾八年来走过的工作历程,有如下几点"申遗"经验:在思想观念上,要采取"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在领导体制上,要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领导小组与政府领导班子,以及进行相关工作的同志联合起来;在调研方法上,以组建普查工作小组、进行专业普查、组织驻村干部进行深入调查的方式,建立真实、可信和全面的数据库;在宣传形式上,坚持以人为本,以此获取群众对申遗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保护方式上,把对文物的征集、修复和保护,结合实际情况,做了新的尝试,并通过建立健全法规的做法,进一步强化市民的依法保护意识;在管理机制上,建立了组织协调、科学计划、信息互馈、工作监督及业绩奖惩等科学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杨扬  蔡杰 《档案管理》2017,(4):46-47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将博物馆定义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由此可知,博物馆是一个研究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的机构,也就是对人类环境所遗留下来的文物及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与展示.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确保其生命力,但在"如何确保"这个问题上,起初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保守路线认为现代遗产"物化"手段和"环境稳定"是不二法门;激进路线则认为与时俱进的产业发展是必然选择。近几年讨论较多的生产性保护就是在这两种路线基础上形成的新路线,它强调从文化生产角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的方法,既强调继承性,又重视发展性;既强调精神性,又重视实践性、经济性;既强调外在保护,又重视自我发展。当然,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为主、依法生产等原则。  相似文献   

20.
史诗《玛纳斯》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以口头形式在柯尔克孜族聚居区传唱。那里活跃着史诗歌手的身影。非遗保护的时代呼声,究竟会为作为史诗传承核心力量的史诗歌手们带来怎样的契机与挑战,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从其村落变迁与身份重构两个角度探究非物质遗产保护语境对史诗《玛纳斯》歌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