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毅兰 《师道》2013,(4):33-34
目前不少小学语文老师仍停留在"小语文"教学上,认为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就是嚼碎教科书上那二三十篇课文,把书本的课文教"透",学生就能学好语文了。其实不然,只是依赖课本的的语文教学是狭窄的,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  相似文献   

2.
3.
大语观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它强调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大语观下的语教学,应以主体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实施开放式语教学。遵循兴趣性、实践性、综合性、可行性原则,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策略,开通学校小课堂,社会大环境双渠道,既立足课堂,师生共同学习,又注重课外实践,在生活中学语,在实践中求发展,从而促进语素养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逐渐远离社会生活,孤立于其它学科之外,形成一种封闭、狭隘、僵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只有树立大语文现,使语文教学向社会、孩子们的生活和其它学科开放,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知识的积累是我们学习资料和进行其它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使之省时高效;加大课外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大语文观”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大语文观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以教给学生传统的语言和文学两方面的知识为己任 ,还包括极其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道德方面的情感、情操的培养和熏陶、个性品质的塑造、思维方式的形成等。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 ,这种大语文观的思想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更能真正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和教育学生。这种思想着眼于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等特点 ,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一、文学也是人学文学是人学的观念已不足为奇 ,而这里指的是培养人的科学即教学生如何做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这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其含义就是说 ,哪里有生活 ,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 ,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另一个角度看 ,课堂教学也难以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 ,课内外联系 ,校内外沟通 ,学科间融合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以大语文教学观作指导进行的语文教学体现在 :一方面 ,要把语文学习扩展到课外、校外 ,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 ,要改革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同生活的联系 ,打破课堂教学的封闭局面。简单、通俗地说 ,抓住课…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要树立小课堂大语文的意识,并将大语文的观念和注重课堂实践的思想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坚持思维参与和语文实践,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大目标。  相似文献   

9.
闵洁 《考试周刊》2008,(6):16-17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高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大语文观,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讲究"举三反一",凸显专题式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构建一种以专题式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与语文密切相关,语文离不开生活,教师必须树立一种"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使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1.
陶忠华 《云南教育》2001,(21):16-17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一直是小学语文学术界反思的焦点。怎样把小学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当前最主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一、小学语文本体观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在小学阶段,语文应作为交际和获取知识的工具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  相似文献   

12.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一个科技日新月异、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新时代孕育着新的人才标准。新课程标准要求21世纪要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才,而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应该构建从课内到课外的大语文观,把教学视野从课本上、习题中解放出来,根植现实,面向世界,从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和生动鲜活的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源,并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从而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15.
语文中的汉字识读书写、文章的阅读理解和有固定格式的文章的写作等视为“小语文”,而把文章中的文学思想、文化内核、道德熏染、美学辐射以及情感渐染视为“大语文”。“小语文”只能算做工具语文,应试语文;“大语文”才是真正的语文。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大力倡导和推行“大语文”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语文教学观可用“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来概括。  相似文献   

17.
“大语文”教育观最早是由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如今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其实也就是大语文教育。这种大语文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把教语文与育人结合,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语文能力结合,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的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和有限的课文内容等条件下,去渗透大语文这个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18.
刘平荣 《现代语文》2010,(6):128-129
新课标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注重和优化人文性和工具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时时刻刻关注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血肉丰富的人,而决非是容器、机器。备课时,所设计的教学步骤、教学提问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优化“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教学实质,在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凸现人文性。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新课标提到阅读教学时强调:“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教会小学生体验和感悟课。何谓体验?就是指通过读的实践、读的亲身经历,对课中的人与物、事与景有所认识有所感触。何谓感悟?就是小学生接触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其中的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两的相同之处是都属于学习过程中得到的认识、理解.两的区别就笔理解,体验着重指小学生读懂、理解课而产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悟则着重指小学生体验课而产生的做事做人的启迪。体验属于读移情“入”,感悟属于读明理“人世”,后是前的升华,也是语教学所追求的学以致用的目标。无论是体验还是感悟,都是一种主要来自小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而要顺利且有效开展这种学习活动又非基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生活经历不可,这就自然给小学语老师提出这样的语教学命题: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入新鲜血液,树立大语文观,引领学生在生活乃至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