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先和柳永是北宋中叶齐名的词人,然而当时士大夫阶层时他们的评价却是不相同的。柳永的词虽传唱四方,拥有为数众多的受好者,连仁宗皇帝也“颇好其词,每对宴,必使侍从歌之再三”(《后山诗话》),却为士大夫所鄙薄。他的“彩线慵拈拌伊坐”曾被晏殊嘲诋(《画墁录》)。晏殊仕途坦荡,词风雍容典雅,以“珠玉”名词集。作为宋初词坛的代表人物,对流连狭邪的柳永及风格俚俗的柳词,自然不屑一顾。他对柳词的态度,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虽无词题,但人们吟咏后很容易拟出"伤离别"之题。柳永的这首代表作,虽用语寻常,但相传亮相之后即脍炙人口,人们争相传诵,凡有井水之处就有人咏唱,堪称词坛婉约极品。  相似文献   

3.
李白林 《学语文》2005,(6):37-37
在两宋词坛,柳永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词极负盛名,在中国词史上留下了一篇篇闪烁灿烂光辉的佳作。柳永的词雅俗共赏,《醉蓬莱》(见卷首)就是这样一首“天下皆称妙绝”的雅词。  相似文献   

4.
柳永杂考     
柳永为北宋词坛一大家,然其生平事迹鲜为人知。本文考出柳永参加省试与殿试的具体年月日以及试题与考官。并考出柳永为三等进士及第,非出身或同出身。进而证明其初仕为睦州推官,是以等授官,非大材小用。作者在其《乐章集校注》中曾考出柳永有赠蒋堂与滕宗谅词,此文又考出此二人为柳永省试时之封印官,亦可证柳与蒋、滕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郭海蓉 《天中学刊》2001,16(4):112-113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都被选入高中教材,并编排在同一册书同一个单元中,又都是宋词中极为出色的作品,同属婉约词。由此,我们应怎样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下面,我就这两首词,从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比较分析。 一、同为婉约,风格有异宋代词坛有诸多流派,其中豪放派与婉约派占着统治地位。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这两大流派,如两支沙场劲旅,纵横驰骋,相互抗衡,给宋代词坛增添了无限光彩。 …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主要就秦观与北宋柳永、苏东坡、黄山谷诸家词进行比较,以证明秦观在当日词坛的重要地位。 一、秦观与黄山谷词 陈师道在《后山集》云:“退之(韩愈)以文为诗,子瞻(苏东坡)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秦观)黄九(黄山谷)尔,唐  相似文献   

7.
谈柳词之俗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他在词坛上“一手建立了俚词阵地和传统的雅词分庭抗礼”(胡云翼《宋词选·前言》)。他的词作在北宋极为流行,有这样的说法: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已植根民间,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深受普通百姓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词论》勾勒了词至北宋的发展简史,历评前辈与同辈词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重要观点,强调词与诗别,在词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词论》意在为时人作词设立标准,故不可不要求严格;“别是一家”不仅在于词要协音律,更在于词的内容特色,着眼于词专主情致,长于抒情的特色;《词论》是苏词和柳词流行于北宋词坛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宋代花团锦簇的词苑中,有一株深秋的芙蓉,那就是柳永。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北宋仁宗时代。他的词大都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恨,语言通俗,间以俚语入词,所以,容易为普通老百姓所传颂。宋代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佳话,可见其影响之深广。五代以来,文人学士把民歌曲子引入书斋,柳永等又把词由书斋引向民间。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词人,对发展词体和扩大词的影响范围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词人柳永在北宋词坛,乃至整个词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就柳永词的雅俗问题,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孙克强的论文《“柳俗”新论》谈起,对古往今来关于柳“俗”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得出表现手法对雅俗影响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提起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人们便会特别赞赏其中的名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这两句较之词里其他句子更受人们青睐以至成名呢?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全面深入地理解此论里的“境  相似文献   

12.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词人无疑要算柳永。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明证。而在不胜枚举的诸多柳词中,流传最广的佳作当推《雨霖铃》。后人曾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相似文献   

13.
六、北宋中后期繁荣的词坛步入北宋中期,词坛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时专工歌词的作者多起来了,词的表现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后来更打破了传统的婉约作风,豪放词异军特起,形成两种风格、两种流派对峙的局面。这时期的第一个大词人是柳永。柳永(1004——1054),本名三变(兄三复、三接,并有科名。长兄先举进士,三变与其二兄三接同年举进士,称“柳氏三绝”),永是后来应举而改的名;字者卿,福建崇安人。因为他做的官小,只是定海县一个盐场的盐官和屯田员外郎之类下级小吏,所以《宋史》无传,不可能知道他更多的事迹。唐圭璋根据方志、宋人笔记和他的《乐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柳永的《望海潮》是其难得的描写城市风光的佳篇。首见于柳永的《乐章集》,当是柳永专为咏钱塘而创制。据南来罗大经《鹤林玉露》卷13记载:“此词流播,金生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控渡江之志。”一首词能触动金主兴师南侵,似属夸张。但读罢此词,确能使人对湖山滴雨,荷艳桂香的南国风光心驰神往。上片着重写杭州的繁华和钱塘江的壮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开篇三句,作者即以直接赞美的语调,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突出杭州“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入手擒题,以阔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相似文献   

15.
夏承焘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学者,他以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从事词学研究,写出了嘉惠后学的《唐宋词论丛》、《唐宋词人年谱》、《美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等学术专著。同时,他又是创造性地运用旧体词这一艺术形式,努力开辟词坛新境的当代著名词人,他的词作,也已经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加以结集和印行。正是以这两个方面的突出成就,夏承焘先生成为学术、教育界和词坛共同推尊的“一代词宗”,赢得了“今我高山同仰止,钱塘一塔一词人”(裘樟松同志句)、“亲栽桃李三千树,管领风骚六十年”(王权先生句)的称誉。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宋代词史上贡献卓著且最具争议的词人之一,他所遭受的诟病历来与“俗”和以“下层妓女”为主要描写对象有关,而细细看来,这两点与柳永对词坛所做出的贡献又不无关系,在《乐章集》中,对上述两点表现较为集中的可谓“闺音”词。因此,以柳永“闺音”词为切入点,分析其生成的历史背景、词人生平经历的客观原因和蕴含词人自我意识、市民意识、平等意识的主观原因,或可揭示柳永词作独特文学呈现背后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初期的词人柳永率先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铺叙手法。宋代词论家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①中指出,唐五代作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这一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材上《雨霖铃》一词,是北宋杰出词人柳永的名作。词人继承并发展了民间词的优良传统,创制了“慢词”,由于词人仕途坎坷、失意,流落江湖,所以长期过着羁旅漫游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体现了作者尊崇词体的主体观念;这种观念产生于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土壤,其意义一是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词体的目的,二是标志着词开始了由俗到雅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可为证明。而他的《雨霖铃》更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宋婉约词的杰出代表。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还是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