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欣赏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同一作品、同一句子、同一词语往往可以有这样的理解,也可以有那样的理解,而且不管是那种理解都似乎有道理,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多义性。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呢?本文拟通过大量的诗词作品及事例围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揭开其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4.
语句歧义与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是一种极为丰富的语言 ,使用英语交际时产生歧义是一种普遍现象。这里指出了英语歧义的三种形式 :即语词歧义、结构歧义与语境歧义 ,同时分析了产生这些歧义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指出语境分析是消除歧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一个词语拥有多种意义的过程中,人们从基本义项出发,主要利用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将新词义赋予现有的词汇。以"heart"为例,探讨了一词多义的产生机制及认知过程中的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词多义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认知模式来实现。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教学的难点,通过对"heart"一词多义个案分析,探讨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建议,将隐喻及转喻机制引入教学,对于提高词汇教学效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语词汇学习与研究是英语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字繁用是英语词汇应用中的语言现象之一 ,结合实例研究分析这种语言现象的主要成因 ,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运用一些高频词汇的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8.
一词多义现象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语言经济性和灵活性的一种体现。法律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多义词,其形成过程即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法律词语多义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法律词语的这种多义现象容易引起歧义,造成法律语言的不准确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借助法律语境、搭配习惯等因素来确定词义,从而达到正确理解和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有的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对应的,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本分析了影响这种不完全对应关系的几种因素及这种词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一词多义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主要通过隐喻和转喻来实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两种重要的词义延伸的方式。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由源域向目的域映射,转喻以相邻性和突显性为基础在同一个域内实现事物间的映射。隐喻和转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  相似文献   

11.
朱宁  陈洁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3):108-111
本文通过对英语“head”一词的语义扩展分析,探讨了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验证了语言学家们提出的隐藏在语义扩展现象背后的心理和认知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探讨该现象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反义关系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反义词在自然语言中有非常高的共现频率。研究反义关系及反义词在自然语言中的作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是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语境线索为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实践中处理由多义词造成的歧义问题时提供可靠的语言信息,从而准确的选择词义。  相似文献   

13.
英语词汇十分丰富,一词多义、一词多性、一词既多义又多性是这门语言的普遍现象,而对多义性及多功能性的了解在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从认知视角来诠释英语词汇多义性及多功能性,并对其演变的成因加以探讨和说明。  相似文献   

14.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传统的语义理论并没有把握多义现象的全部和本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分的解释。认知理论认为多义现象的形成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多义结构的分析和解释对英语词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范畴化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突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阐释语义的多义性现象、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以及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揭示隐喻机制在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词多义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本文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探讨其发生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隐喻引发一词多义的本质是隐喻表达式的题域与体域之间的属性相似,方式是以实喻虚,路径是自由的且以交叉放射为主,受个体认知倾向、语境变化和社会认同的条件限制。当词典收入隐喻化的一词多义的时候,相关隐喻的隐喻性已不再鲜活,词典的处理也因此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现象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它是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意义。一个词语不同的义项构成这一词语的语义范畴。在同一范畴中,各成员并不是具有相同的地位,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隐喻理论、转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汉语中语义的典型成员到非典型成员的拓展机制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传统语言理论并未完全掌握其实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认知模式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的语义并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是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而逐渐发展和变化的。但是每一个词汇都有其最原始的核心含义,无论词汇的意义发生何种变化,都不能脱离其本身的固有含义。在日语中,词汇的多义性现象都是围绕着该词汇的原始词根的混沌含义而产生的,以日语动词「かえる」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日语动词的语义多义性,以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的各义项之间以原型为基础,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原则、有逻辑地进行拓展,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多义网络模式。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等理论,分析"把"的多义性演变特征及其规律,从而使学习者触类旁通,学会主动建立词义之间的桥梁,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