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中国文学近百年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如果要追问究竟哪一种文体的嬗变程度最大?答案无疑应是现代诗歌。相对于小说、散文甚至于话剧这些相对稳定的文体形式,诗歌文体在现代中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变异。尽管现代诗歌早已确立了它独特的文体形式,但是在这一确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评《河殇》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系列片《河殇》,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不一的反响。我们当时曾结合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组织过讨论。深感《河殇》的出现及其社会反应,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河殇》的作者们的政治意图之强烈而明确,是十分显然的。经过近几个月的制止动乱、平息暴乱的斗争,人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实质。《河殇》以文化反思的面目出现,因此,剖析一下它的藉以反思的文化观,可以更好地认清其真相和实质。这里,谨结合我们当时组织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认识,略作归纳,缕陈于下。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和探讨,其文章中渗透出来的主题意蕴也是异彩纷呈。《拿来主义》是一篇具有高度文化特性和强烈思政元素的一篇杂文,也是鲁迅先生杂文中形象化说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试图将《拿来主义》进行文本分析,以期探寻本文中有关民族大义的文化观,从中提炼出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之初,是近代中国遭遇国危民难,力图变革的时期,同时又是中西文化冲突导致中国文化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置身于“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行列中的青年鲁迅,以一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博大的关注之情,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中,经历了立志学医到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成功地完成思想文化观念的现代转换。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追溯鲁迅在历史转型中的文化选择,探索这种选择的行成及其历史文化意蕴,并以此观照鲁迅的人生和创作,观照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新文学的诞生,成熟和走向辉煌的历史,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项工作。 鲁迅从封建士大夫家庭和旧科举道路中冲决出来,从私塾到洋务派兴办的“新学”,从腐朽故家到南京,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国社会急遽变革、新旧嬗替。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冲击和瓦解着传统的文化形态。士大夫文化的社会权威倾于崩溃,精英文化的变化极为剧烈,士大夫文化逐步向现代知识分子文化转换,精英文化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所谓精英文化,理论界一般认为,是由知识分子阶层中的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分享的文化(相对而言,则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从封建社会晚期到近现代的文化嬗变时代,精英文化更  相似文献   

5.
鲁迅弃医从文有其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家族文化背景对鲁迅的精神文化个性和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 ,促使他离家外出求学。精英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启蒙 ,改变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开始了主体文化意识的觉醒 ,从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留学日本 ,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 ,不断汲取、改造、整合中外文化和超越自己童年生活的负累 ,作出了弃医从文的文化选择 ,完成了现代文化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莫言200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蛙》是一个多义的文本,政治伦理和自然伦理在其中呈现出对立冲突的面貌,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的心态转变。在以独特的文学形象,以世俗的手段完成对人物复杂性剖析的同时,作家的矛盾心理较为明显地体现为价值观念与立场的游移,在两种伦理背后超越性的道德问询始终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的越文化底蕴.论著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到鲁迅青少年的绍兴生活,并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注重学理,新见并呈;且展示出颇为自觉的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堪称越文化视野中对鲁迅的全面纵深透视之作.  相似文献   

8.
王晓初的新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中的越文化底蕴,并由鲁迅在越文化濡染下成为现代文化精神之父的探讨中,进一步发掘越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化建构中的生成性意义.这一探讨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至鲁迅幼至青年时代的绍兴故乡生活;系统梳理了鲁迅精神的越文化背景的原色结构;对鲁迅不同时期的文学活动与创作等与越文化关系作了历时性思考;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且兼论及文、史、哲学,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方法注重学理,论著中实证借鉴与独到新见并呈;并展示出著者颇为自觉地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注重研究的当下意义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9.
古大勇先生的《多维视阈中的鲁迅》是一本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鲁迅研究专著,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即多维开阔的研究视野、直面"学术难点"的问题意识、力拒陈见的创新思维、当代意义的自觉凸现。  相似文献   

10.
人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观象,也是多学科研究的对象,需要人们进行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研究。最近,由冯卓然、谷春德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权论集》,汇集了国内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诸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高旭东《鲁迅与英国文学》一书,填补了比较文学中的一项空白。该书将相近的文学现象置于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考察,审其异同,观其流变,从世界性的高度进行双向研究和阐发;运用比较文学、接受美学理论对鲁迅与美国文学关系中的难点进行破译;并对该书的研究格局、研究方法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教学:透视与反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族地区课堂教学行为的“透视”,反省“参与式”教学理念实施的误区,提出个别化的和有价值的改进策略,使参与式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以促进和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3.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中悲剧意蕴最为浓郁的一部巨制.这不仅体现在小说囊括了悲剧发展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还表现为人物的悲剧性格常常是多种悲剧冲突综合作用的结果.《天龙八部》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伦理悲剧与社会悲剧四种类型,它们交织融会、彼此包含,又主次分明、各司英职,让人在悲痛之余获得人生教益与哲理启示.《天龙八部》凭借富于理性深度与生命光彩的悲剧美,让作品获得了隽永持久、沉厚丰满的美感内容与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4.
怀疑,诚如鲁迅所指出:“并不是缺点”,在一定的主体条件下,它可以说是思索的引擎,创造的起点。但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有些被说成是有益的理想的特性,如果不伴随有其它特性,那么实际上就可能成为有害的特性。”怀疑之于人们的认识活动,尽管有引发创造的特性,有些情形下,却也可能成为有害的障碍。欧州文艺复兴之后,一方面有“比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开幕词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谁也不能忘记鲁迅同时还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从他早年结束学生生活以后,他就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只是在1927年蒋介石出卖革命以后,他受着反动派的迫害,才离开了教育岗位”。郭沫若的讲话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在这三十多年里,虽然没有人出来反对郭老的话,但也似乎未引起文化界、教育界和鲁迅研究界足够的注意和重视。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7.
文化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原因是复杂的。既能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又能放眼世界,从整个人类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为本民族的、也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应该说是重要原因。鲁迅,就是这样一位文化巨人。研究并正确阐述鲁迅的中外文化观,在今天仍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对《三国演义》的看法,称其"太实则近腐"、"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对《三国演义》总体上呈贬斥的态度对后人看待《三国演义》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但是反观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就会发现其评价是有失偏颇的,或者说是与事实有矛盾之处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在不断地探秘、思考、建设中走向完备和成熟,它是社会构造的基本单元,大学里有教授、学生,有研究、教学,有思辨、游戏,有严肃、自由,有传统、时尚,有大楼、小草,群星闪烁、五彩斑斓,这是接受正规教育的地方,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商品交易场所,也不是一个机械制造厂.它融于社会的整体氛围之中,与社会各阶层密切衔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交锋,融入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但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运行系统,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程序,每个要素按照合乎规则和逻辑的速度、节奏,发挥作用,产生效率,在协同运行中体现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鲁迅是以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精神界战士"而驰名文坛。鲁迅的文学思想和文化选择代表着中国新文学、新文化的主流与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保守主义、新儒学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学术界充斥着大量的怀疑、否定鲁迅及其思想的声音。如何看待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的文化选择?如何看待鲁迅的文化选择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张福贵先生的《"活着"的鲁迅:鲁迅文化选择的当代意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把鲁迅的文化选择置于东西方文化转型的背景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