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不是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起源。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是古典自然语言逻辑系统,它的元系统不可能从数学研究中产生。古希腊的数学语言在亚里士多德逻辑系统里仅仅是作为工具语言而得到有限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前科学史研究中普遍认为,科学起源于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之后。本文立足于科学史的事实材料,认为科学作为“分科之学”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阿塞米德等人那里就已经诞生,而欧洲近代科学不过是古希腊科学的复兴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创造——人的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形而上学》第1页)。又说:人本自由(《形而上学》第5页)。以上两句话,一说自由是天性,二说求知是天性。但是,自由加求知就等于创造,所以,创造也是人的天性。  相似文献   

4.
伊本·西那(Ibn Sīnā,980-1037),是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自成体系,并对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他们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论中都对灵魂论有所研究,伊本.西那号称"亚里士多德第二",他走亚里士多德的路线,并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很多进步方面。"论灵魂"就是伊本.西那对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以伊本.西那和亚里士多德两位哲学家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灵魂观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探究。  相似文献   

5.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在继承古希腊传统中道思想和结合当时现实社会状况的基础上 ,经过理论论证的系统化的学说 ,它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从该思想的历史溯源、含义及其在城邦政治中的体现三方面进行论述 ,这对于把握以“中道”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和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芳红 《华章》2007,(12):47-47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一种目的论.德性也是一种善,不过这种善是手段善.德性是一种使事物状态好并且使其实现活动完成的好的值得称赞的品质.适度是德性的目的和特征.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德性还是衡量快乐是不是善的尺度.德性还是幸福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以幸福为目的的德性论,也在倡导着一种整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主要包括政体分类论、优良政体论和政体变革论等。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者的人数多寡及是否以谋取城邦公共利益为宗旨,把政体分为六种类型,并将中产阶级主导的具有混合色彩的共和政体视为优良政体。此外,他还提到每种政体的变革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佟春丽 《文教资料》2011,(35):97-98
亚里士多德反对一些人把快乐等同于幸福,但他并不否认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他看来,幸福才是人的目的,它同快乐一样也属于实现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排斥快乐,快乐是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是属于幸福的范畴,它是人在获得幸福的过程中的一种愉悦的心灵感受。幸福是至善,而至善是快乐的。幸福也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合乎德性的生活才是精神上的真正快乐,这种快乐是持久的。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代表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提出了"幸福就是快乐的生活"的命题。在叙述了努斯与思辨幸福、实践智慧和伦理德性幸福的关系后,探讨了这两种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0.
治乱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在其著作《政治学》中,通过阐述法治、公平、爱国、民主、德治的精神,对和谐而稳定的理想社会做了全面的设计。治乱理论不仅对政治学研究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更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命题理论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墨家和亚里士多德都讨论了命题的本质、命题的类型及关系、模态命题等基本问题,形成了丰富的命题理论。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又有很大差异。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西方古代逻辑的相同本质和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墨家与亚里士多德指称论思想的比较研究,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对语词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上下义关系的词,这正是建立三段论的基础;而墨家却很少谈论上下义关系的词,所以形成了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亚里士多德理论中的德性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的逻各斯称为明智。明智不仅是实现行动目标的手段,而且间接地影响着行动目标的抉择。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学说中,感情和实践一样在人们获得德性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实践和感情都是存在着过度、适度和不及的连续体。过度和不及都是应当回避的恶,适度是应当追求的德性。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社群主义的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对社群主义的影响很大,当代社群主义者的社群(共同体)概念就导源于亚里士多德,他关于个人与社群的关系、德性理论、正义理论中很多思想也给社群主义以很大启发,有很多观点直接影响了社群主义并被他们吸收。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出现动荡和危机的时代。为了对当时的政体给予补救和改进,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是复杂的。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在不同的政体类型之间存在着混合形态和模糊地带。亚里士多德的政体观不是类的对立,而是单一序列上的级数差异而已。不同的政体类型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近似值。正是这种非实质的差异,为政体的演变和保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当下社会人们幸福观多元,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理论,为我们探寻实现社会整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提供了一种路径.个人“至善”,即幸福,而政治“至善”的目的,就是城邦幸福.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幸福实现,就是构建最佳的优良的城邦政体.遵循“中道”原则,优良的城邦政体应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混合政制即共和政体,在经济上以财富中产为社会主要支柱,在人文上主张注重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亚里士多德以中庸之道构建自己的共和政体理论,来寻求城邦政治的和谐与长治久安。在亚里士多德的共和政体理论中,中庸之道不仅仅是一种分析和构建城邦政治体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中庸已成为其对共和政体理论与现实构建中的价值评判与伦理诉求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8.
从荷马时代开始,注重德性成为了古希腊社会的道德传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悠久传统的代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伦理德性系统经典的阐释者,为当代德性伦理学方案提供了可直接借用的资源。总结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特征,在于他力图在理性与经验、理性与欲望、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个体与整体之间寻求和保持平衡。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比,这种"中道"平衡的原理使其更能如实地理解人的德性实践,因而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更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多被人称为"德性论"的,这是因为亚氏之伦理学"着眼于人的道德德性的培养,着眼于使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这一伦理学的核心问题"[1]。亚氏之伦理学正是把德性与活动、目的、幸福、善、快乐等联系起来,建构出一套以获得德性为最终目的的追求灵魂善的伦理学,对后世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也为当今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  相似文献   

20.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论断的提出,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研究方向由客观外在的自然世界拉回到人类社会本身,树立起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先驱。柏拉图的人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其正义观中,他认为人首先应该观照自己的灵魂,使灵魂结构符合正义的安排,进而使个人正义寓于国家正义之中。亚里士多德的人学思想则具有丰富的伦理色彩,他强调德性的修养,主张人应该在国家中追求幸福的生活。虽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人学思想存有差异,但两者在国家之善优于个人之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一层面达成了理论共识,而与近代自由主义的人学思想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