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红明 《阅读》2024,(7):61-62
<正>“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这是英国小说家布尔沃的名言,他从根本上说出了阅读的意义——读书是为了生命的完整与美好。然而,生活中,我们中很多人为应试而读,这不是真正的读书。为生命读书,用书中的精彩影响生命的精彩,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因此,这精彩与不精彩之间,正是取决于我们对“读书”的定位。朱永新眼中的“读书”不是为了“考大学”,所以朱永新现在仍然每天早晨五点左右起床读书、写作。  相似文献   

2.
一缺乏对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视,是我国教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传统社会对青少年的奖励是“学而优而仕”,就是现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读书好”、“学习好”,国家还通过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中小学教育的结果。这些都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视。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中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是一所按现代化标准兴建的九年制公立学校。整个校园鸟语花香、绿草茵茵,现代气息与艺术氛围和谐统一,为我们这些星海娃提供了最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学校特别重视书香校园的建设,2006年4月30日,我校开展了“星海娃畅游书香世界”的读书活动。这一天,我们尽情阅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参加各种读书主题活动,与作家一起畅谈读书的快乐。对我们这些“星海娃”来说,这真是快乐的一天啊!书香留痕,童年缤纷——“星海娃畅游书香世界”读书活动剪影@周文良 @陆林珍  相似文献   

4.
郭有吉 《阅读》2008,(11):1-1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论读书》一文对读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彻的论述,其中他写道:“Reading makes a fullman.”意思是“读书成就完善的人。”是啊,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沐浴书的甘霖而成就丰功伟绩,又有多少芸芸众生因读书而使生命不再凡俗。莎士比亚、培根、丘吉尔、  相似文献   

5.
树丫 《阅读》2006,(12)
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  相似文献   

6.
坐落在苏州高新区狮山之麓的狮山中心小学,是全国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奖先进集体。她时日寸处处引领着我们学真知,做真人。“让我们在读书中快乐,在读书中收获,在读书中成长,个个都做爱读书的狮山娃!”这是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教室、图书阅览室、狮山娃读书廊、棋苑……随处可以看到我们读书的身影。诵儿歌,搞读书小沙龙,办图书小超市,开展读书演讲活动……多彩的读书活动引领我们明理,让我们学会做有修养的人:启迪我们思考,让我们学会做有头脑的人:激励我们进步,让我们学会做勇于创造的人。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小学@张海峰 @周雪…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阐述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即仁政治国的思想。子思在阐述德治思想时,广泛地运用了“三”,当然“三”的运用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型;三大要点;等。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同志在五十年代写了一篇短文《关于司马迁之死》(《历史研究》一九五六年第四期),说“司马迁之死是有问题的.”所谓“有问题”,就是说“司马迁死的有点不明不白”,是寿终正寝还是“下狱死”的呢?本文目的不在于想进一步论证司马迁到底是怎样死的,因为限于文献不足,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而想通过研究司马迁之死这样一个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去读书,更确切点说是如何理解古代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9.
《读书杂志》“意疑”析《史记》卷75《孟尝君列传》:“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王曰:‘孟尝君将为乱。’及田甲劫王,王·意·疑孟尝君,孟尝君乃奔。”(中华书局标点本,第七册,页2357)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第二》“意疑”条说:“‘意’下本无‘疑’字,...  相似文献   

10.
朱国来 《阅读》2011,(12):20-21
语文课上,书博士老师批评笨笨虫不爱读书。一下课,笨笨虫就去图书室借来了《上下五千年》《窗边的小豆豆》《蓝雪花》……可是,笨笨虫拿起这本翻翻,又拿起那本看看,越看心里越烦。这时,读书大王小诸葛走了过来,对笨笨虫说:“嗨,虫哥,读书可不能像你这样,得学会建‘宝塔’!”笨笨虫顿时眼睛一亮,“怎么个建法?”于是,小诸葛便开始传授起了他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中学学科教学常规》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前人也有“得法课内,得益课外”,“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论述,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特别是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这些规定和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中学生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怎样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并无具体说明。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学生的阅读纳入一个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科学合理而又有序的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劳于读书”有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全方位、深层次…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符读书城南》毁誉参半,誉之者称赞其真,毁之者质疑其德,二论大致以唐宋为分野。有前辈学者对争议中的“富贵利达”,以“人情诱小儿读书之常”为之开脱。爬梳诗中引起争议的“飞黄腾踏”“蟾蜍”“公与相”之句,发现对典故的不查导致了误解的产生,并且由于人云亦云,终至习焉不察。  相似文献   

13.
王蒙同志的文章《从“话的力量”到“不争论”》(见《读书》杂志1994年第2期)读后使人很受启发。该文视角新、说理透彻入微,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的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从实践中得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是说,书读得多、读得熟,文章自然也就会写好的。阅读和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打个比方说,阅读犹如阶梯,随着阅读的步步提升,你就会迈进写作的殿堂。  相似文献   

15.
书籍的体裁     
小乔 《阅读》2023,(29):18-21
<正>在图书馆里、书店里,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堆”里找到你感兴趣的书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书海中的“坐标”——书籍的体裁。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在书香弥漫中,徐徐展开书籍世界的“航海图”,来一场探索与发现之旅吧。  相似文献   

16.
《阅读》2014,(5):4-5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读书,因为喜欢读书.我成了我们家有名的书呆子。 我读家里那个旧式书柜里花花绿绿的旧报纸,读从同学家借到的古色古香的线装《西游记》《红楼梦》,读一摞又一摞的连环画,读从简陋的教室里拿到的,老师放到书架上的每一张报纸,每一本书刊。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有一次姐姐说出了一句:“你看到书比看到窝窝头还要亲!”  相似文献   

17.
《阅读》2008,(9):6-8
罗尔德·达尔,英国儿童文学作家,一位了不起的童话魔术师。在他的笔下,诞生了《好心眼儿巨人》《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女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许许多多让全世界的孩子们痴迷疯狂的经典童话。他的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六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作品中的人物已成为许多电影、电视连续剧、音乐和诗歌的创作源泉。达尔曾经说过:“我热衷于教孩子们学会读书,使他们对书感到惬意而不是畏惧。养成读书的习惯会让人受益无穷。”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的神奇和魔力吧!  相似文献   

18.
《李笠翁曲话》是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一书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后人通常把这两部分叫做《李笠翁曲话》,其独到的音乐美学思想:一是追求“独先结构”的形式与“善、奇”的内容相统一;二是重视音乐创作的“合人情”;三是在文风上应“重机趣”、“人唯求旧、物唯求新”、“习俗恶”;四是在音乐教育中应“唱曲情”。  相似文献   

19.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20.
《不懂就要问》,这是孙中山先生小时候读书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这让我想到,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了“有问不敢提,越不提问越多,问越多知越少”的恶性循环。这既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更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它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三主”、“三自”、“三争”课堂教学改革,我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作为研究课题,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敢于提出问题,变“问我”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