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的“记者夫妻店”的主人公樊云芳、丁炳昌二位主任记者,在第3期《新闻战线》上以《时代呼唤“全息摄影”》为题。阐述了对新闻样式的看法,他们借用摄影术语,把中国新闻文坛上两种迥然不同的新闻文体比喻为“平面照相”和“全息摄影”。所谓“平面照相”,即喻“那种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传统报道模式;“全息摄影”,就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  相似文献   

2.
真是偶然的巧合:1987年第1期,《中国记者》介绍了樊云芳“中性报道”的经历;1988年第1期,又是同一本杂志,刊登了同一位主人公关于“全息摄影”文体报道的长篇论文。偶然之中有必然——樊云芳的新闻理论与实践,正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向前飞跃。新闻界一位行家评论道:如果说,《‘飞天’凌空》是用照像机拍摄的一幅黑白分明的平面图像;那么,《在“得”与“失”之间》则是用‘全息摄影’的镜头,对现实生活进行全方位扫描的立体形象。”今年春节前夕,在位于长江“川鄂咽喉”的宜昌  相似文献   

3.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4.
怎么又重来?     
在《新闻记者》1992年第9期上读到了金维新先生的《批评者已经造成声势,被批评者一直保持沉默——去年舆论界一场“争论”之我见》。金丈把一年多来有些报刊对皇甫平文章的批评方式,称作“三级推断”:“从说一个特殊政策不要囿于‘姓社姓资’,演化为改革不问‘姓社姓资’,最后推论到‘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难道需要和可以改变吗?’”金文在末尾提出,“诸如此美的批评方式,搞理论宣传的大都很熟悉,也很痛恨它,怎么又重来了。”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闻界     
新闻出版报》介绍“钱江晚报现象” 《新闻出版报》于1994年10月28日在第一、第二版以近两个整版的篇幅刊发长篇通讯《钱塘涌起大江潮——“钱江晚报现象”大写意》,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钱江晚报的几个“非常规性动作”。同时,该报还发表评论员文章,称赞钱江晚报在新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近几年新闻改革的新成果,新的生长点”。 近两万字的长篇通讯详细记叙了钱江晚报近几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社会活动。该报编者按语中写道:“刚刚创刊8年的钱江晚报,近几年来,以其敢触社会难点热点,敢于扶正祛邪,敢于深入生活深层,不断拓展报纸服务功能,在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企业和群众间架起一座座桥梁。钱江晚报以其全部活力,一个接一个地推出有创意有质量的报道,在群众中产生巨大反响。一如滚滚钱塘江水,潮起潮涌,令人目不暇接。” 这篇通讯以“《国庆一日》摄影大赛”、“组织‘著名歌唱家名曲演唱会’”、“沸沸扬扬‘十点利’”、“组织‘打假协作网’”、“开设‘盛夏直通线’”、“倡立‘居委会主任联谊会’”、“开设‘挂牌值班’栏目”、“请市长市民‘当一  相似文献   

6.
近日,看到某报一则转载《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标题为《婴儿报户口,不批第三姓———家长将派出所告上法院》说的是“一位新生儿进行户口登记时,要求派出所按父母之外的第三姓给孩子进行户籍注册而遭到拒绝的女士,把户口所在地的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告上了法庭”。“原告黄女士之所以要为其新生儿报和孩子父亲同音不同字的第三姓,是因为其丈夫的父辈曾姓‘萧’。解放后,在一次全社会提倡简化字的运动中,‘萧’姓被改为‘肖’姓了……”云云。读后真让我啼笑皆非。“肖”与“萧”原本就是两个不同字义的同音字,可是以后怎么会让“肖”字在姓…  相似文献   

7.
“涉深水者采珍珠”在改革的大潮中,新闻摄影界也泛起了几朵令人欣喜的浪花。经济日报先声夺人,自去年8月12日起,以《北京新话题》为题,连发六篇新闻摄影报道。工人日报也从去年11月22日起,以《改革中的思考》为题,连发八组反映改革的新闻图片。继之,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各具慧眼,在去年12月15日的一版,以较大篇幅同时刊登了山东大众日报记者钱捍的一组摄影报道:《招工市场的“热”与“冷”》。这几组反映改革的摄影报道,从内容到形式均有突破。就内容而言,它们从简单地“图解政策”,进而深入改革的大潮,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思考;就形式而言,它们从常用的一图一文发展到系列报道,  相似文献   

8.
前一段时间,一些新闻媒介报道了“自由撰稿人”,称“这些身在体制外,不持记者证、介绍信也能比一般记者采写出更多更好更出色的新闻和纪实性作品的‘文化个体户’,要‘浮出水面’,呼吁社会‘何时给我们一个公道的说法’”。 作为新闻圈中人,我从内心里赞成这些“自由撰稿人”浮出水面和我们协作、竞争,共同繁荣我们的新闻事业。 但说归说,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性急,匆匆忙忙地  相似文献   

9.
“从这片风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春风得 意马蹄疾,一日摄尽闽都花’的壮观场面;通过这片风景,使广大读者领略了一幕又一幕‘榕城春风殿,影坛百花开’的盛况。……从这片风景里,我们也看到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美好前景”。这是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张宇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撰写的读福州晚报《摄影大观》百期有感中的一段话。 如同“摄影”不只是写真,更是心灵感应的道理;“大观”也不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更是细细咀嚼生活的意蕴。七载共出200多期的福州晚报《摄影大观》,让各种镜头向层层叠叠…  相似文献   

10.
90年代初,摄影专刊纷纷出现,不少报纸以这种形式体现着“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新的办报思想。在这些具体实践中,《中国青年报》摄影专题、《人民日报》华东版的“华东写真”、《大众日报》摄影报道专刊等都进行了极其可贵的探索。广大读者从这些越来越多、越大、越好的照片中,不仅直观地看到了诸多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的逼真生动形象,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报纸专刊摄影所流露出的浓浓的人间真情和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1.
翻开我们的一些报纸,要挑消息写作的毛病,首先表现在新闻要素的问题上。正如当年《解放日报》那篇文章所指出的:“这道理早就有人说过,凡动笔写写新闻的也都懂得一点,该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一到实际报道新闻的时候,却往往难能尽如人意,有时还距离很大。说到时间,就常常可以看到‘不久以前’、‘上旬’、‘日前’、‘同时’这类笼统的话头,有时甚至连这些‘大概’的日期都没有一个……说到地点,许多村庄、小据点,属于何县,居何方位,常常不加标明,有的虽然标了一下,但范围很大,在一连串的小地名下,注上一个‘以上均在某某解放区’之类,打开地图,不知从何查起,弄得人头昏眼花,望图兴叹。说到人名,往往有名无姓,有姓无名,有头衔无姓名,有姓名无略历……不知道有多少新闻通讯稿,就因为缺少五个‘W’的新闻要素,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新闻报》4月10日刊登孙正一写的题为《从科索沃到“荷赛”又及……》的文章指出,“荷赛”的评选毫不含糊地坚持“讲政治”,“不能不警惕‘荷赛’评选发挥西方传媒起不到的‘误导’作用”。文章说,“荷赛”是世界上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最大的新闻摄影比赛。“荷赛”也评出过一批传世之作。于是有人把“荷赛”当作新闻摄影界的珠穆朗玛。在“接轨”的争论中,一批又一批摄影人前赴后继,角逐“荷赛”,或是为了摘金夺银,或是重在参与,还有的是为了获得那本“荷赛”画册。43年来,  相似文献   

13.
说长道短     
近来,有关自由撰稿人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这些稿手们,大都是不愿在‘大锅饭’体制中为挣工资、评职称、分房子、盼提升等诸多纷扰而牺牲自己个性的‘精神流浪者’。”光明日报报道说:“在广东‘诞生了一群特殊高级文化打工族——自由记者’。他们正以势不可当之锐顽强冲击着正规记者军团。”四川重庆一家报纸刊登《京都自由撰稿人众生相》的长篇  相似文献   

14.
三、真正“沉”到生活的底层去,方可踩出一条纪实摄影的新路 摄影作品难以突破一般化,缺乏有深度和力度的作品,这是新闻摄影界多年来感到困扰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路在何方? 解海龙“希望工程”纪实摄影的创作道路作了成功的回答。他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一度受“唯美思潮”的影响,在实践中也曾走过弯路。为了争取作品获奖,也曾用心对被摄对象人为地设置光影、对比……“甚至还将揣摩评委口味类似的手段作为获奖的‘法宝’,传授给周围的人”  相似文献   

15.
香港《大公报》在10月7日、8日两天详细摘要连载了本刊第9期以本刊记者魏永征署名的《周瑞金、凌河、施芝鸿:皇甫平三人谈》一文。《大公报》转载此文的标题是《“皇甫平”揭秘》,肩题是《四篇评论招来“姓社姓资”争论》。其内容包括原文的“皇甫平点将录”、“皇甫平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还有第五篇,没有写出来”、“非同一般的反响”、“皇甫平为何保持沉默”、“为什么在‘姓社姓资’问题上  相似文献   

16.
说说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深度报道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名义崛起。80年代以《关广梅现象》、《鲁布革冲击》、《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西部地区贫困探源》、《命运备忘录》、关于大兴安岭森林大火的《红色的警告》、《绿色的悲哀》和《黑色的咏叹》报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度报道开始出现。它们采用立体化的手法,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解剖新闻事实,极大地突破了因袭多年的平面化、简单化、两级化的新闻思维习惯,确立了辩证的新闻报道的方法。相对于以往的公报式新闻、图解政策式新闻,它们具有重大的革命性意义,为我国新时期新闻改革的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三) 改革,推动着新闻写作思维变革的深化。新闻求深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写作思维变革深化的结果。“报道改革,改革报道”,这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没有报道的改革,难得有好的改革报道;没有改革的推动,也难得有报道的改革。报道的改革已进行多年,但写作思维变革的深化则是近两年的事情,在1987年的新闻作品中则体现得尤为突出。新闻写作思维变革深化的关键在于摈弃“顺杆爬”的简单因果思维,确立善于反思的辩证思维。新华日报荣获一等奖的评论《抛弃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就是敢于反思的结果。1987年许多报纸在讨论“关广梅现象”的影响之下,纷纷开辟专栏。讨论一些改革措施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篇社论则反其道而言之,甩开是姓  相似文献   

18.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9.
一个偶然的机会碰到《大家》主编李巍。话题从近几个月来似乎《大家》没什么新闻聊起。李巍说:“没新闻也许正是好事。太喧哗容易浮躁。一个人不能总是生活在掌声和叫好声中,何况是一本刊物。《大家》从新闻的热闹中跳出来,就是想自己冷却一下自己,平平静静地干点事。真正的事业总是以冷清和寂寞为伴的。其实,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大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与创刊时相比,《大家》的读者扩大了三倍。”我说:“一些读者对你‘逃离’新闻不理解。”李巍笑了笑说:“这些读者的心情我是理解的,他们喜欢《大家》,但他们错误地把《大家》当成了‘明星’。《大家》不是‘明星’,‘明星’是容忍不了寂  相似文献   

20.
“三个有利于”与阶段性转移·王岩镔·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时尖锐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为此,邓小平同志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