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败北”就是打败仗的意思。“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古时两军作战,打了败仗向后逃跑的一方,总是以背对敌的,  相似文献   

2.
“东南西北”原本不表示地理方位。“东”,日在木中.表旭日初升之意;“南”,外框是木字变形,意思是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而枝繁叶茂;“西”,鸟在巢上,意思是鸟儿归巢栖息;“北”,本义是两人相背。后来,才借用东南西北分别表示四个地理方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4.
报道体育比赛的文章中,常把失败称为“败北”。这是个来自古代汉语的词儿。古代为什么称战败为“败北”呢?原来“败北”的“北”并不是方位词,“北”是“背”的初文。《说文解字》中说:“北,乖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后人沿袭古人的用法,所以通常把失败来称作“败北”了。  相似文献   

5.
读《语文学习》2010年第9期姜燕萍《“相”、“见”是什么词》一文,颇觉“相”字字义还可作些梳理,以使读者了然于胸。“相”在文言中是个常见的字.要了解它的意思,可以顺藤摸瓜,从字的本义开始探究,一线串珠,引出一长串“相”字的引申义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具体居住环境及居室的构造去探索“向”字的本义,证明“向”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北出牖也”,而应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最赞赏的孩子是乖孩子。一个“乖”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臣子在皇帝面前要乖,儿子在父亲面前要乖,女人在丈夫面前要乖,学生在老师面前要乖。一个“乖”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然而然,这个“乖”字也是中国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勿”、“物”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窃以为“勿”的本义即“以犁起土”。由此引申出“土色、相土色,色、杂色,杂色帛,旗帜”等意义。“勿”为“犁田”.“物”即“犁田的牛”;之后“物”才产生了“杂色牛”这一意义。“勿”与“物”之间有假借或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候慧章《〈曹判论战〉中的‘加’字》一文,将“弗敢加”的“加”字训释为“变”,即动词改变之义,欠妥。因为:1.“加”的本义为“诬枉夸大”;2.“加”的引申义中不含有“变”的意思;3.“弗敢加”的“加”字用的乃是本义。  相似文献   

11.
“东”字本义古有“日木说”,今有“囊橐说”,后者较合理地解释了甲骨文中“东”字的不同形体并存的原因;“薨”字专用为诸侯之死;“昔”字指“从前”,“过去”,亦与“夕”相通,意为“夜晚”;“胡”字本义为野兽颈下的垂肉  相似文献   

12.
说“非”     
在上古汉语中,“非”字除经常当否定副词用外,还经常用作否定判断词。 关于“非”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违”,是由鸟的双翅相背而会意①。古文中无此用法。《说文解字注》也未分析它的引申义。《宋本玉篇》、《宋本广韵》等都认为“非”有“不是”的义项②。朱骏声分析了“不是”与“违”这两个义项间的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13.
“德”字本义为遵循本心.顺乎自然;培养“道德”或“品行”。“崇德”“尚德”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建学理念。至今,“尚德”二字仍刻在学校的石壁上。从“德”本义出发,笔者提出了“尚德”的教育理念,建构了“尚德课堂”。在“尚德课堂”中.“尚德”教育环境、“尚德”教学理念和“尚德”课堂范式是最重要的三个项目。“尚德课堂”的追求是师生选择的必然,也是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墨子·公输》中“公输盘诎”一句 ,“诎”多被释为“穷尽 ,同‘屈’” ,不妥。本文指出 ,“诎”字本义是语塞 ,可引申为穷尽 ,此句用的是其本义 ;表穷尽义时 ,常用“屈”通假“诎”。“屈”字本义是秃尾 ,可引申为短的意思 ;“屈”常通假为“诎” ,表穷尽义 ,因其出现频率高 ,后人误将借字当本字 ,本字当借字 ,颠倒了两字的通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颜色词“黄”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着重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在现有关于“黄”字本义的九种观点中,论述了本义为“黄病”的合理性;第二,采用义素分析法,从历时角度梳理了“黄”由本义“黄病”抽象出“黄色”义及其他各种文化义的过程;第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黄”字意义之所以如此发展的缘由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尔雅》释“平”为“大野日平。”《说文解字》释“平”为“语平舒也。”《汉语大词典》释“平”的本义是“平坦”;《汉语大字典》释“平’’的本义是“宁静;安适”。其实,“平野、平地”是“平”的本义;“语平舒”是它在中古使用的引申义;“平坦”、“宁静;安舒”是“平”的“平野、平地”义的引申义。“平”与“坪”是古今字;“平”最初的形体具有多种.其构意已无法证明。  相似文献   

17.
<正>两军打仗,输了的一方被称为"败北";运动场上比赛,负方也是"败北",是否失败者都向北方逃走呢?其实,这里的"北"并不是指方向,这个"北"字很像两个人背靠背之形,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个"北"字即古之"背"字,"背"字是后人为它加上肉旁而成的。"北"即为背,"败北"就是背敌而逃。胜方朝着败军背后衔尾穷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最赞赏的孩子是乖孩子。一个“乖”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臣子在皇帝面前要乖,儿子在父亲面前要乖,女人在丈夫面前要乖,学生在老师面前要乖。一个“乖”字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然而然,这个“乖”字也是中国传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核心。 在过去,儿童从小便被要求乖乖地读难懂的古书,乖乖地受种种封建宗法家规和礼节的约束,被迫成为“温文尔雅”不苟言笑的“小老头”。对这种教育,鲁迅曾给予猛烈的抨击,他认为这种教育把孩子培养成“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不会飞也不会跳跃”的“听话”的“好孩子”,这种教育实际上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 现在大多数孩子已不用古书“发蒙”,但是鼓吹幼  相似文献   

19.
“相”字,《说文》解释为:“省视也,从目从木.”本义是“看、审视”.如“相机行事”,即:察看机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办事的意思.又引申为“辅助”.如“吉人天相”,“天相”即“天助”.这里,“相”都是用作动词.另如:“帝王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的“相”,是用作名词.不论“相”字用作动词或名词,均读第四声xi(?)ng.  相似文献   

20.
一、“相”字应分立一类代词语法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应当是统一的,词的分类也是如此。恰当地区分古代汉语词类,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结构和词的意义都有很大的实用意义。古代汉语里的“相”字是较复杂的一个多义词,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说文》:“相,省视也。”也就是说“相”的本义是“仔细看”或“察看”的意思。如“相鼠有皮”(《诗·鄘风·相鼠》)。“相”原是个动词,又引申为“扶助”,如“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左传,昭公三年》)以后辗转引申才作副词“互相”用的。可见“相”作互相讲,并非它的本义,而是词义发展变化的结果。而后,“相”具有称代作用,也是词义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