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粱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对其评价也颇为纷歧。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受到印度阿育王崇佛行为的启示,是对阿育王事迹的模拟,这从两者布施行为的相似以及梁武帝对阿育王崇拜的推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梁武帝对阿育王崇佛事迹的追摹,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史上的梁武帝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萧梁皇族本出自寒门,不以文化显名。齐、梁之间,随着梁武帝一支的兴起,在当时士族社会尚文风气的影响下,其家族重视学术文化的积累,在儒家经学典籍、史学、玄学等领域多有著述。在文学艺术领域,如诗文创作、书法、绘画等方面,梁武帝及其子孙也身体力行,造就了其家族文化的繁荣局面。不仅如此,梁武帝父子还大力倡导重文政策,对当时取仕选举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当时士风的变化。萧梁皇族子孙后来多有人流落北周、北齐和隋、唐,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梁武帝萧衍作为一位具有特殊身份的作者,对梁代文学的发展影响颇深。他擢赏文士、结交文人、亲自进行诗文创作,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北朝东魏大将候景不愿服从已死的权臣高欢之子高澄,欲献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认为这是统一南北的好机会,就不听臣下的劝阻而接纳了候景,并封他为河南王和大将军。这件事虽然使得梁朝与东魏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但梁武帝又不肯与高氏政权完全断绝关系。因此,候景感到梁武帝并不完全信任自己;降梁后他又了解到南朝朝廷中的各种腐败情形,于是就在降梁的第二年(公元548年)起兵反叛,很快攻陷了京城建康,梁武  相似文献   

6.
梁武帝萧衍太清二年(公元五四八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在寿阳起兵反梁.袭取了谯州,降下了历阳,引兵直临长江.十月二十二日,在萧正德的接应下,侯景率军八千人轻易地从采石渡过了长江,直抵台城下.经过一百三十多天的攻围战,于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城破,梁武帝被困饿死.候景进入建康后烧掠一空,又派军陆续攻取吴郡、吴兴、会稽、广陵等地,大肆烧杀抢掠,残暴无比.直到公元五五二年,梁朝大将王僧辩和陈霸先率军攻入建康,才击溃侯景的军队.候景战败东奔,与心腹数一十人乘船“自沪渎入海,至胡豆州,前太子舍人羊鲲杀之,送尸于王僧辩”①扰害三年多的侯景之乱,至此告终.候景之乱是南朝  相似文献   

7.
梁武帝与南方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梁代47年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南方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梁武帝的内外政策所致。二、梁武帝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三、南方经济在梁代得到长足发展,各地区各行业都超过了前朝各代,南方开始成为古代中国第二大经济基地。梁武帝发展南方经济的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徐陵乃梁陈文学巨匠,南朝中后期诗风、文风的杰出代表,加之为陈朝重臣、仕林领袖,所以<梁书>、<陈书>、<南史>、<广弘明集>等典籍对徐陵的生平仕历多有记载.然现存与徐陵生平相关的史料详于陈、略于梁,尤其是徐陵在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梁武帝太清二年前的仕历几乎失载.对徐陵<为羊兖州家人答饷镜>、<内园逐凉>、<秋日别庾正员>、<新亭送别应令>这四首诗作进行分析,略可窥见徐陵梁代失载的仕历.  相似文献   

9.
鉴于古往今来的众多学者对梁武帝对前朝宗室的友善态度赞 不绝 口,本文爬梳具体史料,把梁武帝对不同层次的宗室人员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联系梁武帝 与其他士人的交往细节,进行细致的分析、辨别、综合,得出这样的结论:梁武帝并不是心 胸开阔之人;他对部分宗室的友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手段和政治姿态,其根本目 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10.
爆发于梁武帝统治后期的“侯景之乱”,是六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是梁武帝腐朽政治发展酿成的苦果,梁武帝对侯素投梁处置的失策,激发了侯景的起兵反梁;而侯景利用梁境内尖锐的社会矛盾,最终又攻陷了建康台城。“侯景之乱”不仅实际导致梁朝统治的垮台,而且对六朝后期的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六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论证了梁武帝“舍道事佛”是在天监十八年,否定《广弘明集》所谓“天监三年”的错误记载,以纠正学术界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以讹传讹之误;并讨论了此事发生的原因,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梁武帝作出这一决定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梁武帝萧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帝王。他即位后,鉴于宋齐两代因争帝位而被杀者达十人之多,牵连而被杀的贵族数不胜数。因此,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和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他选择了用佛教来治理国家,其目的有三:一是转移上层统治阶级的视线,削弱来自内部的威胁;二是扰乱人民的思想认识,麻痹人民的斗争意识;三是佛教的本土化发展趋势能促进政教结合。由于梁武帝的崇佛,虽然促使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但也加速了梁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3.
从宫体诗"名"与"实"变化的政治因素、梁武帝音乐文化政策、音乐活动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讨论梁武帝对宫体诗内容、风格以及创作风气的影响。认为梁武帝对吴歌、西曲音乐文化的爱好、鼓吹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文化活动、大张旗鼓地推广,是梁代宫体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礼制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中,尤以梁武帝对礼制的改革最为全面透彻,影响最为深远。剖析梁武帝藉田礼制改革之原因和具体内容,对其背后所蕴含的重农政策加以探究,诠释梁武帝的治国理念,揭示礼制与政策间“互为表里”的深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5.
梁武帝之笑     
公元502年,大司马、梁王萧衍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禅让大戏,从14岁的齐和帝手中夺去皇位,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和之前篡位自立的曹魏、晋、宋、齐皇帝一样,依靠兵权夺取政权的梁武帝对身边的重臣也是一百个不放心,处处担心提防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其中就包括对自己的六弟临川王萧宏。说起这个萧宏,还是个美男子史称其"长八尺,美须眉,容止可观"。因为出身好,是皇帝的弟弟,所  相似文献   

16.
张率是南朝梁代著名辞赋家,12岁就作诗文辞赋,当时人们对他的才华十分赞美。他作的《待诏赋》上奏给梁武帝,梁武帝看了极为称赏,说:“这篇赋写得特好。司马相如的赋写得工巧,但速度太慢;枚皋的赋写得快速却不工巧。你的赋是二者兼而有之。”《梁书·张率传》有记载。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鼎盛时期最大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梁武帝天监二年,北方外族侵犯南朝,曹景宗率军反击,大获全胜。为此,梁武帝特意为曹景宗在光华殿设宴庆功,并叫当时最会写诗的沈钧给大臣们分派韵字。(这是古人写诗的一种形式,按指定的字韵写诗。)沈钧给每个大臣两个字为韵写诗,但考虑到曹景宗是武将,文化程度又不高,就没有给他分配韵字。但是,曹景宗这次出征,是以少胜多,本想吟诗抒发保卫祖国的壮志,见没有韵字给他写诗,就直接向梁武帝请求分配韵字写诗。但是这时,容易做诗的韵字都已经分配完了,只剩下两个不好做诗的“竞”、“病”二字。于是,曹景宗对这两个字思索了一会儿,沾墨挥笔,一气…  相似文献   

18.
杜樊川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时,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其在位四十八年内,江南庙宇有如雨后春笋般肃然林立。当时的建康城自是一马当先,于是,今天的南京古城,有迹可考的古刹当在五十余处,遍布于金陵的山野林间与寻常巷陌。  相似文献   

19.
梁初经学的发展与粱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武帝极高的经学素养和帝王身份成为推动经学发展的有利条件。为发展经学粱武帝采取了发展官、私学教育,重视提拔儒士,由上而下带动习经之风等政策措施。随着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梁初经学得以复兴并取得了一些成就:首先,学风开放,综汇多家;其次,治经方法上,由两汉训诂发展为义疏体,成为训诂学上的一大变迁;再次,礼学研究成绩突出。可以说,梁武帝对梁初经学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正>梁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之弟,公元550年登位,翌年为侯景所杀,年四十九,在帝业方面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他“六岁便属文,……篇章辞赋,操笔立成。”其写作之勤,著述之富,不唯在历代帝王之中,即使在古往作家中也是极少见的。张溥《汉魏六朝三家集题辞》说:“史言梁简文帝文集一百卷,杂著六百余卷,自古皇家撰论,未有若是其多者。”这样一位才华纵逸的作家,只是因写作了一些以宫闱私情为内容的艳诗,即所谓宫体诗,自古以来一直遭受贬抑,在文学史上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