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播剧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的艺术;而电影、舞台剧和电视剧则被称为“独立地描绘出鲜明的生活图画”、“时空结合艺术”(汪流著《电影编剧学》北京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也就是视觉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广播剧呈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审美向度。一是紧密围绕着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情势和现实生活去取材,显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二是以正向的艺术笔调进行描写,着力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显示了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三是讴歌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呼唤为国效力,显示了坚定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四是表现儿童生活和情趣,着力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也是其现实主义审美向度的重要表现。这些作品都塑造了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秦莹 《华章》2013,(18)
广播剧在我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比起话剧、电影来,还属于年轻剧种。在受众中,应该说广播剧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但还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研究尚欠缺。由于广播剧只能用声音而不能用画面塑造人物、再现故事情节,表现手法单一;因此,一些有影响的剧作家很少侧重广播剧创作。但广播的独特声音魅力是其他媒体所不可替代的,尤其是随着立体声调频广播的开通,广播的音质、音色更趋于完美,尤其是车载广播的不断普及,以及网络在线收听的新模式的介入,广播收听已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广播剧作为广播节目的一个重要元素,正不断被受众认知。  相似文献   

4.
广播剧是听觉艺术,从表现形式上看,就像一部“交响乐”似的,它把“剧本中的文字”、“演员的表情”、“剧中所规定的时间、空间”、“建筑”、“色彩”、“动作”、“情感”,都声音化.用声音塑造形象、表现环境、推动剧情.因此,广播剧作者,必须了解和掌握这个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广播剧的艺术形象必须依靠语言及声音,“以声立形,以音出象”.即剧中的人物的形象,包括他的性格、脾气甚至高矮肥瘦,都要靠语言来反映,靠声音来塑造.  相似文献   

5.
6.
关汉卿名剧《窭娥冤》的结构艺术是令人称道的。文章分析了作者在设计戏剧冲突时,针线紧密,前后照应;主次分明,绝不旁逸;转合自然,勾连入理;有张有弛,波澜起伏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7.
《广播剧创作》的工作室化设计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实现工作室化的关键在于课程载体的具体化,课程载体来自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如编写广播剧剧本、选择演员、音乐音响的设计、录音合成等,从而使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项目任务,融理论与实践一体,融技能和情感一体。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戏剧翻译,从理论上分别对巴斯奈特的文化转换,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奈达的灵活对等原则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前两者的弊端和后者的优势,并结合戏剧本身的社会性和英汉翻译的实际,对灵活对等在戏剧汉译中的有效性进行了例证。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汀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傲慢与偏见》之所以受到读者广泛的喜爱,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运用了戏剧创作手法,表现在具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完整的戏剧结构;体现在场面的集中、单一;还显示在对突转、巧合、发现和细节等戏剧手法的运用上。正是对戏剧的技巧的借鉴和移用,使此小说结构紧密、悬念迭起。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大胆的创新使得这部小说成为典范之作,推进了近代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各戏剧元素之结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安顺地戏面具与贵州傩堂戏面具均为贵州独具特色的假面面具。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文章对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虚拟性和程式化表演方式是尽人皆知的,但完整性及观众意识,却鲜为人提及。戏剧艺术在今天的出路,应当是重视对这二大特征的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教育戏剧在我国大陆地区发展了近20年的历程,已有研究主要从译介、概念辨析、历史考察及学科创建等立场和视角展开探究,且研究主体主要来自于戏剧领域。在教育人类学、哲学及戏剧语境下,教育戏剧至少有四个维度的转化逻辑需作进一步探究。其一,教育戏剧中虚实之间的转化;其二,教育戏剧中模仿与创新之间的转化;其三,教育戏剧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转化;最后,教育戏剧中表演者与观者之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从2010开始,各大网站纷纷试水网络剧的制作,获得了不错口碑和可观的经济效益。正因如此,使得更多网站加入到该行列中,希望能在这种新产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那么网络自制剧的成功之道为何?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传者、受者、传播内容和载体是一个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探究网络自制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话剧是一种重要的舞台艺术,在我国戏剧百花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话剧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形式均作了大胆的探索和试验,其前卫性和先锋性为今后话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元朝科举曾一度中断70多年之久。但现实社会科举的缺失反而使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繁盛,从元杂剧中文人与科举之间的关系着眼,从科举题材的普遍性和社会性、科举内容的真实性和失实性、科举情节的相似性和深刻性入手,剖析元杂剧中的文人与科举,有助于理解其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戏剧翻译应侧重于其文学性还是可表演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德国功能翻译派主张翻译策略和方法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这给戏剧翻译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文中从目的论角度来探讨戏剧翻译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1950年代出现的独幕话剧创作潮是继1920年代和1940年代之后中国独幕话剧创作的第三次高潮,论文论述了此次创作潮出现的原因、意义和缺陷,分析了创作潮中出现的主要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同时认为,作为一种创作潮流和文艺现象,它已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绝唱”。因而值得深思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隐含观众的变化 ,为新时期先锋戏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0世纪 80年代先锋戏剧的隐含观众是希望重建社会秩序和实现现代化的知识分子。此后 ,随着一部分先锋戏剧在形式和思想两个方面逐渐走向边缘化的过程 ,它的隐含观众成为具备反思现代化能力的知识分子和西方的艺术同仁。与此同时 ,它在客观上势必会失去绝大多数的本土观众。为了获得进一步的生存 ,90年代的先锋戏剧走向了——“人民大众”。事实上 ,新时期的先锋戏剧始终面对着来自合法性的挑战 ,而对于隐含观众——也即对谁说话的问题——的考察 ,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先锋戏剧的合法性问题作出确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