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个出色的结尾能使学生在每节课的最后阶段仍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结尾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内课外学习的纽带。常见数学课结尾方法有以下五种。总结性结束法。教师用准确精练的语言概括总结课堂内容,使学生能系统地、完整地把握所学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的教改实验中,本着“立足课内,经营课外,由课内辐射课外,由课外扩展课内”的“大语文”实验宗旨,在课堂教学中既突出了训练主线,拓宽了教学内容,还重视了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训练。以阅读教学为例,我们由“例子”展开,成倍、成几倍地增加阅读量,并在一篇“例子”教学完之后.不是马上结束教学,而是循着“例子”的相关内容和人物线索精心设计好“结尾”,将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扩展到课外,使之成为  相似文献   

3.
精心设计结尾,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取得“课尽趣亦浓”的效果。一般说来课堂结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精心设计结尾,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可取得“课尽趣亦浓“的效果,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提高学生的能力.一般说来课堂结尾有如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5.
李青 《宁夏教育》2011,(11):51-51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是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能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从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浓厚的兴趣。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6.
精心设计如何导入新课,以展示课堂研究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每节课的结束阶段,要让学生仍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统揽课堂要领,思考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探索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使结尾具有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作用。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作法。一、总结式结尾教师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物理规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如讲授初二物理《液体对压强的传递》一节,结尾可总结为:  相似文献   

7.
陈景静 《云南教育》2003,(10):25-26
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往往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率比较低的时候。此时,倘若教师能周密考虑,精心设计一个艺术性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结尾艺术的探索。1.在结尾画个“冒号”说话是人们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而较高的说话水平惟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达到。尽管说话训练不是阅读课的中心任务,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吕叔淑先生也曾说过:“多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许多作家、名家也说类似的话.可见,课外阅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检验的良好途径.然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努力寻求阅读的机会,从而获得信息,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在这方面,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9.
教学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他们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旦“我要学”这种发自内心的愿望被诱发出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步入以学为乐、乐在其中的境界,进而取得优异的成绩。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分为3个阶段实施:一、兴趣的激发阶段这时的兴趣属于初级水平,带有明显的直接性和不稳定性,需要教师随时因势进行培养。首先,以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开头”激发兴趣,如每一节课的导语都需要精心设计,力求一“亮相”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创造良好氛围。其次,让…  相似文献   

10.
方根东 《学语文》2003,(4):22-22
古人看重文章的结尾。清代李渔曾说过:“盖主司之取舍,全定于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欲绝者也。”课堂教学犹如写文章,也要重视结尾的艺术。精采的课堂教学结尾是教学科学性的体现,不但对教学活动起到系统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可以拓展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精心设计每堂语文课的结尾呢?  相似文献   

11.
周成锦 《语文天地》2010,(12):93-94
“精讲多练”这条原则符合语文教学的性质和规律。为此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希望通过课前、课内、课外让每个学生都“练”起来,练口、练手、练脑,做到趣练、精练、巧练相结合。同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内激发课外兴趣和求知欲,以课外补充深化课内知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倘若说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艺术能产生“上课伊始,兴趣盎然”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艺术则能达到“课已结束,余趣回荡”的境界。一堂课临近尾声时,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心神不定,想着下课后要干什么,玩什么,对老师讲的也似听非听……如果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这样不仅使学生统揽知识要领,保持和升华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  相似文献   

13.
一篇文章要有一个精彩的开头,而一节思品课也要有一个引人入胜、情趣盎然的“开讲”。抓好了这一环节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一个特定的认知氛围,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反之,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因此,“开讲”在思品课中对于增强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精心设计“开讲”,力求“开讲”自然、新颖、有趣、多样是“知、情、意、行”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课的结尾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升华阶段,课的结尾是课内与课外衔接互动的纽带。一个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个好的结尾能给学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转变,实行全方位的课堂教学开放,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社会为大课堂,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即采用"课外促课内,课内带课外"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思中分析问题,理清问题;在议中解决问题,多渠道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韦锦斌 《文教资料》2014,(7):177-178
文章认为,教师应精心设计药理学课堂开头、中间、结尾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强化药理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冯华芬 《阅读与鉴赏》2009,(7):50-50,49
一堂好的语文课.精美引人的导语和精心巧妙的课堂组织、恰到好处的点拨固然很重要。但是得体的结尾设计也不容忽视。前者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上.使其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效果;后者则可以完善深化新授内容,不但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回味无穷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新知。达到学习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一个恰到好处的具有艺术性的语文课“结尾”的设计方法有很多。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得出,通常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型的不同.采取以下四种结尾形式。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身为教师,更应该重视起激发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让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能够进行一定量的自主阅读,拓展课外知识。而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理应更加注重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以及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够以更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外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9.
巧妙的结尾不仅可以系统地概括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如何巧妙地进行课堂结尾,从而达到“课虽尽而趣无穷”的效果呢?一、归纳式结尾归纳式结尾即是在一节课的结束时段,教师引导学生以准确简要的语言,归纳课堂学习的新内容,包括突出知识的重点、难点,梳理知识的结构,归纳知识规律和学习的方法等。如“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课结束时,我请学生自己讨论归纳:(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解题时应注意什么?通过归纳本课内容,使全体学生更…  相似文献   

20.
课外阅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小学语文是学生文学素养积累的基础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将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的阅读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