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魔弹论”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到传播业界的影响,在传播学的起步阶段,魔弹论的部分思想作为未经证实的常识天经地义地成为了传播研究默认的前提。尽管有限效果论挑战了这种观念,但实际上有限效果论仍然是在魔弹论的思维框架下得出的。学者们仍然相信并全力维护这样的观念:传播具有强效果,而且是直接的效果。在有限效果论出现以后,魔弹论并非完全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是从显性的观念转化为一种隐性的、不易觉察的潜在观念。由于实用性和社会控制导向的传播研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当代美国的传播学,美国学者之所以在骨子里维护魔弹论的观念,是与他们雇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对强效果论的潜在维护使美国传播研究者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效果的研究上,使美国传播学的视野失之于狭窄。  相似文献   

2.
马荣丽 《新闻世界》2012,(11):144-145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使网络成了最有力的传播工具之一,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一些网络语言通过网络的传播迅速走红,成为“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传播学中的“魔弹论”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周音孜 《今传媒》2013,(6):144-145
"魔弹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最初成果,同时也是收获最多批评和鞭挞的效果研究理论之一。本文试图从"魔弹论"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演进过程入手,探析"魔弹论"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并以高速发展的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为背景探求"魔弹论"的再现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刘毅 《东南传播》2011,(9):60-63
传播效果的“魔弹论”早在70年前即被证明是过于简单、笼统和天真的,传播学者包括施拉姆、克拉珀在内均以“盖棺定论”之态度将其否定。然而,对于每一种传播效果理论,我们都不宜用单纯的“是”或“非”进行评判。“张悟本现象”、“马悦凌现象”的出现却仿佛预示着“魔弹论”大有卷土重来之势。本文将通过分析“伪养生大师”现象中受众加工信...  相似文献   

5.
即将逝去一个世纪的“戈培尔魔弹“早已灰飞烟灭,但人们对那一场疯狂往事的追问从未停止。戈培尔说谎言千遍成真话,今天我们都会嘲笑他的荒谬,却鲜有人去追问谎言在说第一遍时为什么不被拒绝,乃至到说一千遍时被接受。本文主要讨论二战前德国的情况,以阐释只要条件合适,“戈培尔魔弹“在任何时代都有存在及再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微博的出现使得自媒体的发展成为一大趋势,基于web2.0技术的微博用户的大量聚集,UGC即用户生成内容产生的魔弹效果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将以海底捞人性化服务为例,对海底捞体的形成和传播机制,微博传播对海底捞公司人性化服务的宣传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透过"被××"现象分析"被时代"的话语博弈的特点,辨析其在话语权博弈层面上的价值及意义。网络"被时代"呈现出的是组织化了的公众话语权力的力量,在网络话语的发展道路上极具进步意义。本文同时指出网络"被时代"话语中的不和谐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沃纳·赛弗林和小詹姆斯·坦卡特在综合考察了使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理论、议事日程设置理论等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后提出了"适度效果论"(Moderate Effects Theory):即认为"魔弹论"夸大了大众传播媒体的威力,"有限效果论"又贬低了大众传播的效果,其实际效果应当居于这两种理论之间。"适度效果论"主张在考察大众传播效果时,既要着眼于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叶志飞 《今传媒》2015,(1):59-61
人文精神的式微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的异化",反映在大众传播领域就会出现诸如传播价值观扭曲、传播内容过度娱乐化、受众商品化、传媒从业者职业道德沦丧等一些令人堪忧的弊病,这些问题为何会出现?在今后以新媒体为主导的后大众传播时代,我们该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并重扬"人文精神"这面大旗正是本文所要刍议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柴凤 《新闻世界》2011,(7):277-278
如今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大部分内容都带有娱乐性,而人们在享受娱乐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娱乐。本文从受众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对受众的"被娱乐"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议题公关的角度,论述中国娱乐界的公关现状,重新诠释了"炒作"的内涵和机制。文章指出新兴媒体将公众带入一个新"魔弹"时代,解析了广受关注的选秀节目的公关模式,并阐述了娱乐界经营主体的强势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翼飞 《今传媒》2011,19(1):98-100
论文通过对3Q之争中网友对争斗双方的支持情况以及信息关注倾向的数据汇总和拟合,检验依据大众传播"弱效果论"做出的两个假设是否有效。同时,基于假设的检验结果,论文对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发布信息应当注意的问题得出一些务虚化启示。  相似文献   

13.
“读图时代”与受众的读图心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军 《新闻窗》2007,(3):114-115
多元化的媒介竞争,数字摄影浪潮的新一轮侵袭以及网络图像传播的蓬勃发展,已经使今天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图像传播时代。较之于上世纪中叶由贡布里希所阐释的“图像之无所不在”,此时的图像传播时代除了更纪实,更便捷外,还因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参与而变得更加“受众化”。  相似文献   

14.
董毅 《新闻前哨》2007,(11):43-44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传媒界逐渐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分天下的局面。媒介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报纸应对挑战的策略之一,便是扩版。近年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从中央到地方,报纸由8版扩至16版、32版乃至更多,一份报纸就像一本厚厚的"杂志","厚报时代"来临了。"厚报"的出现,既是媒介市场竞  相似文献   

15.
2010年2月6日,一项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09"活动中,"被"字被网民票选为"2009年度汉语第一字".这里所说的"被"脱离了我们平常的词语运用,反映在大众传播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被"现象.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与广泛应用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不断改变着新闻报道的传播生态,呈现出新的特点与问题。其中,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逐渐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大障碍,亟须结合实际进行应对与解决。  相似文献   

17.
袁丽萍 《新闻传播》2010,(2):118-118
本文以南方周末等报刊的视觉形象建设为例,通过文本和比较分析,从新闻组合设计和视觉品牌建设等方面论述了视觉新闻时代对报纸编辑的特殊要求,并论述了视觉新闻在"报纸消亡论"时代的特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读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章节应数第五章——追求真正的联系,弥合鸿沟的桥梁.这一章主要论述了与大众传播相关的一些理论、主义和相关媒介.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话,就是彼得斯对大众传播的解读:"对话爆炸为两个相距遥远的一半,这就使解释价值朦朦胧胧.解释不得不承担整个记录连环的重担时,区别内心投射和外来信息的无能就显得格外严重.从心理的角度看,这种无能是所谓的妄想症,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就应该叫它大众传播.""所谓的妄想症"在新媒体时代可谓格外明显.  相似文献   

19.
董毅 《军事记者》2008,(1):52-53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传媒界逐渐形成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分天下的局面。媒介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报纸应对挑战的策略之一,便是扩版。近年来,各家报纸纷纷扩版。从中央到地方,报纸由8版扩至16版、32版乃至更多,一份报纸就像一本厚厚的“杂志”,“厚报时代”来临了。  相似文献   

20.
网络的诞生使新闻报道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微博、微信、论坛等都成为个人发布消息的工具。网络成就了一个自媒体时代,也成就了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这些消息,经过巨大的网络人脉的阅读和热评,就会成为一种网络舆论,影响着主流新闻媒体对报道题材的选择,甚至是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上的虚假消息、失实消息也很多,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如果不加以选择、核实就采用,往往会“被新闻”,造成新闻报道中的被动、甚至是严重的后果。本文探讨了在复杂媒介生态下谨防“被新闻”的一些方法,以期对记者同仁们能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