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汉贾谊的名作《过秦论·上》是一篇政论文,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通过秦的兴盛与灭亡的前后纵向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秦的对比、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相互交错,层层深入,为突出中心论点造足了气势,作够了铺垫。  相似文献   

2.
一、精讲要点 1、《陈涉世家》是一篇传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贾谊在《过秦论》中说:“(陈涉率领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可看出陈涉及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2、这篇文字是陈涉、吴广的合传,真实地记叙了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浩大声势;颂扬了陈涉的志向抱负,胆略智谋及军事才能。  相似文献   

3.
西汉政论家贾谊的《过秦论》文势流畅 ,波澜层迭 ,运用对比 ,逐层推进 ,给人以峰回路转、气势磅礴之感。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行文对比鲜明 ,跌宕起伏 ,说理生动 ,令人折服。两文在结构、题旨方面尽管有不同 ,但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仅就上面两文的对比艺术进行分析。金圣叹评点《过秦论》时说 :“通篇只得二句文字 :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 ,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 ,此只是反衬秦 ;后半有说秦时 ,此只是反衬陈涉 ,最是疏奇之笔。”可见 ,对比反衬是《过秦论》的主要论证方法 :即秦“攻守…  相似文献   

4.
苏洵的《六国论》(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本来是一篇精辟的脍炙人口的历史论文,文章并不太深,但由于几种“拐棍书”说法不一,引起教师们的争论,给教学造成混乱,有的甚至传授错误的知识。爰书管见,以供切磋。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两句话,湖北省编《语文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资料》)和沔阳师范函授部编的《古代诗文选讲》(以下简称《选讲》)分别译为“……这就是灭亡的道路啊!”和“……促使自己走向灭亡的道路”。把“道”解为“路”,是可  相似文献   

5.
《陈涉起义》(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是一篇传统的中学语文教材。前几年由于“四人帮”别有用心地宣扬所谓的“儒法斗争”史,也给《陈涉起义》的教学带来极大混乱,有的地方干脆把它从教材中剔除,被所谓“法家著作”所取代。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今天,我们要在《陈涉起义》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毛主席关于农民起义的光辉论述,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深入揭批“四人帮”篡改历史、古为帮用的罪行,澄清《陈涉起义》教学中的混乱。下面就《陈涉起义》教材分析中的几个问题,简要地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汉代贾谊的《过奏论》、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宋代苏洵的《六国论》三篇文章虽出于三个不同朝代的作家之手,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中国古代文史浩如烟海的讽喻之作中各领风骚。笔者仅把教学过程中发现三篇文章的相似处与区别点略作陈述,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从内容上看,三篇文章的选材相近,都写秦与六国兴亡之事。《过奏论》叙秦的兴衰,指出秦统治者的过失;《阿房宫赋》铺叙秦之奢侈,指明秦灭亡的原因;《六国论》论述六国破亡的原因在于赂秦。针对这段史实,三个不同朝代的作家从不同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众多策士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轻”。本文拟从策士进言艺术的三个彼此独立且又相互掣肘的方面,即从思维支撑、内容建构、目标指向三方面阐发,以期有规律地解读《战国策》中有关策士的相关篇章,其中包括《苏秦始将连横》(以下简称《苏》文)、《庄辛说楚王》(以下简称《庄》文)、《冯谖客孟尝君》(以下简称《冯》文)、《鲁仲连义不帝秦》(以下简称《鲁》文)。一、因果推理:论辩的思维支撑《战国策》中策…  相似文献   

8.
<正> 《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一期发表了“新编《黔阳县志》史料辨正”一文(以下简称“史料辨正”),指出新编《黔阳县志》(以下简称“黔志”)15则史实失误,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在此表示感谢。作为史志工作者,我们遵循“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疑点共同商榷”的原则,就“史料辨正”中涉及的史实辨正如后,以与该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问题觧答     
問:秦末农民起义时,“伐无道,诛暴秦”是誰講的話?为什么说这是起义的口号? 答:“伐无道,誅暴秦”这句話載于《史記·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陈涉)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将軍身被坚执銳,伐无道,誅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相似文献   

10.
《过秦论》可以说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它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总论秦国得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中篇剖析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以及秦二世之未能改正错误,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这三篇,针对秦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依据大量史实,作了深刻透辟的分析,形象而鲜明地指出成败之关键,症结之所在,实开中国散文“史论”体裁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过秦论》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是高中语文传统篇目。作者贾谊以辞赋家铺陈手法、政论家豪迈气势论证秦王朝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的武功,而又迅速灭亡的史实和原因,实际上是提醒汉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秦灭亡的教  相似文献   

12.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文章较为完整地叙述了陈胜、吴广发起的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及浩大的声势,生动地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的形象。作者以史实为依据,叙事真切、生动、条理,充分体现了《史记》的写作特色。一、重点解析教学本课,除了让学生了解所叙史实,认识陈胜的思想品质外,透过课文看《史记》,让学生窥一斑而识全豹,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1.清晰的脉络,精巧的裁剪。课文《陈涉世家》虽是节选,但故事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全文围绕大泽乡起义这一中心事件,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事…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不仅对什么是人才有着明确的标准,而且对怎样成才、怎样理解、使用和爱惜人才有着精辟的见解。认真研习这些见解,宏扬其中的有益部分,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顺应很势逆境成才在司马迁看来,人才不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而是形势的产物。如果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的难题没有对人才的需要,这人才是不可能出现的。《太史公自序》(以下简称《自序》)说,李斯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因时推秦”。司马迁借贾谊《过秦论》的话说,陈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从民欲,“是以陈涉不用场武之贤,不籍公侯之专,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  相似文献   

14.
《过秦论》和《六国论》在写作上的主要异同是:论证方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借古讽今、采用事实论证、以对比的手法进行写作的,但结构安排却不相同。 一、就运用事实的具体情况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 《六国论》抓住“赂秦”这一基本史实,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它的弊端,重在析理。 其中运用五组对比列举了大量的史实:1.赂者与不赂者(韩、魏、楚与齐、燕、赵)相对比。2.  相似文献   

15.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16.
l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磋乎, ______!”热情歌颂了农民起义 领袖志存高远的胸怀。 2.出自《项羽本纪》的成语“_____, ______”,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装作 和平无事,实则想乘机害人。 3.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_ 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 也。”表明了一种为了某种信念、原则可以不 惜牺牲自己的生死观。 4.《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_______;屈原放逐,__;左丘失 明,一一____;孙子腆脚,____;不韦迁 蜀,___;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作者在这里阐…  相似文献   

17.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颂。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以下简称《普通教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9.
《陈涉起义》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虽然全文只有五百二十七字,但是却歌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和卓越的政治才能,揭示了秦王朝必然覆灭的根本原因,记叙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要学生领会这样丰富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字、词、句的教学是必须很好地加以重视的。  相似文献   

20.
一、导语设计 在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还乡梦〉自序》中,学过了两个成语:“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这两个成语反映了发生于秦王朝两代皇帝在位时的两个历史事件。秦王赢政统一天下以后,自称始皇帝,妄图“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然而,仅仅传到二世,只存在了15年的秦王朝就垮台了。900名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在陈胜、吴广领导下,用被统治阶级视为贫贱的手,折木为兵,敲响了秦王朝的丧钟,结束了“焚书坑儒”和“指鹿为马”的残暴时代。这次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其经过如何?起义以后发展的形势怎样?在我们学习了《陈涉世家》这篇课文以后,就可以找到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