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菲华文艺协会于1992年出版了一部体大思精的文汇——《菲华文艺》。这是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上了不起的盛事,也是菲华文学60年成就的展示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挽回华文教育的颓势,菲华社会展开了"拯救华文教育"的行动,以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菲华商联总会和菲律宾晋江同乡总会等为代表的社团积极主导和参与了华文教育改革的探索。改革进程可分为三个时期:1.解决华文教育的定位和华语教学的定性问题;2.完成了制订教学大纲、编制教材和改革教法的工作;3.围绕解决师资和考试问题展开探索。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已基本形成共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值得指出的是:在族群融合的大背景下,挽回华教发展颓势的努力十分艰难,华文教育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90年代以来的华文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际环境、菲律宾政府和菲华社会的改变,分析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走向及其原因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菲律宾华人文学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1922年陈菊侬、林籁锋等人编办《小说丛刊》,1926年新剧研究社主办《艺术月刊》,菲华文学从此诞生。但真正的菲华新文学始于1933年林健民、李法西等人组织的黑影文艺社,此团体以白话文为媒介,发表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作品。在以后几十年风雨岁月中,菲华文学艰难而稳健的成长,成为海外华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揭示菲律宾华人小说(以下简称菲华小说)所蕴含的几个重要主题,这些主题既体现了菲华社会变迁的独特历史,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海外华人普遍经历过的心态。本文所谓的菲律宾华人小说既包括菲律宾华文小说作品,也涵括了近期菲律宾华裔用英文写成的小说。显然,本文的讨论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尤其是对菲律宾华裔英文小说的探讨,对于全面把握菲华文学的近期走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菲华作家多数来自福建闽南地区,深受闽南文化的影响和熏陶,根据于他们灵魂深处的闽南情结成为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给菲华文学打下闽南文化的鲜明烙印。菲华作家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闽南文化的传统性,世俗性、宽容性等精神批征和价值观念,对我们深入认识菲华文学与中华民族文的血肉联系在世界华文文学中的特殊意义都将具有丰富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华文教育改革倡导者的锐意进取、精心设计,教学一线华文教师的辛勤耕耘、不懈努力,使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改革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即教育观念的改革改变了华校的精神面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华文教学的效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华校学生搭建起了学以致用的桥梁。这些既是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累累硕果,也是菲华教育改革制胜的法宝。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的华文作家注重以文化的视角观照异域生活.菲华文学在语言使用上受到中原文化的濡染,并透出中原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深沉底蕴.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承传更多地表现为对尊儒重道、怀土念祖、儒商之道等中原文化精神的承传.菲华文学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既饱含着菲华作家与中原文化源远流长、血浓于水的亲情,又生动地展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  相似文献   

8.
从文学意象的选择,闽南方言、菲律宾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成分的吸收融汇以及大量“异形词”的使用等四个方面对菲律宾华文文学的语言特色进行了分析,指出菲律宾华文文学语言在保持了汉语本身所固有的民族性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菲律宾色彩,肯定了菲华文学语言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2年5月28日,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宣告成立,著名文艺理论家、华文文学研究专家饶芃子教授因其在华文文学领域卓有成效的研究实绩而众望所归地被选举为学会首任会长.  相似文献   

10.
在菲律宾华文教育一百周年纪念之际,由菲律宾华商联总会、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于1999年12月16-19日在马尼拉隆重举行。菲律宾教育部长戈塞莱斯、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陈永栽、商总执行理事长蔡清洁、副理事长卢武敏、总统华人事务顾问陈国仁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东南亚的汶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十个国家的代表,以及应邀出席的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代表约33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二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性的各种文化交流愈来愈趋于密切。海外华文文学作为~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一向致力于出版后台和海外社会科学研究专著的驾江出版社,干1993年12月推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无疑是迎台了时代需要,且为广大文艺爱好者和文学研究专家所亟需的一部文学史专著,诚如该书主编陈贤茂先生在后记中所说:“海外华文文学如果从1919年算起,到现在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过去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很少介绍到中国来。在中国大陆介绍和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是最近七八年的…  相似文献   

12.
简讯 广东教育学院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于 2 0 0 1年 1月 3日正式成立。国际华文诗人笔会 ,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中外论坛》杂志社 ,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华文作家协会 ,香港《文学报》 ,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创世纪》诗杂志 ,澳门五月诗社 ,新加坡赤道风出版社 ,以及国内一些文化学术单位分别为该所的成立发来贺信贺电 2 0余封。该所聘请的顾问有著名文艺理论家饶艹凡 子、蒋述卓、许翼心等。研究人员有正副教授、讲师、助教 1 0余人。该所旨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 ,促进世界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发展 ,同时希望得到海内外专…  相似文献   

13.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府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文艺书刊,影响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华文报纸历史悠久,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播与华文教育的发展,以强化华人的文化认同感,承传优秀的华族文化传统。华文报纸通过发表新闻评论,创办教育专刊、文艺副刊等方式,在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与华文教育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枝芒在华文文学史上的定位:首先,他是马华文坛从"侨民文艺"转型为"马华文艺"的标杆性人物。其次,他的代表作《饥饿》是马华文学战争叙事的经典,同时是世界华文文学描写饥饿的经典。这部纪念碑式的作品,把汉语文学饥饿描写推向了新的高峰,并足以和许多知名小说相媲美。金枝芒之所以会在中国出版的华文文学史及词典、教材、作品选中失踪,除资料的缺失外,还与"重写文学史"的口号提出后对左翼作家的评价普遍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在马来西亚文学界,戴小华是最有影响的女作家之一,她以她的创作名满马来西亚,走向世界。八十年代中期,她以揭露新泛电事件为题材的电视剧《沙城》、获奖散文《阿春嫂》、《戴小华中国行》等作品而驰名文坛,成为擅长于多种文学体裁的全方位作家,创作了散文、剧本、小说、报告文学、评论等体裁的作品。进入九十年代,她成为海外华文女作家中的便使者,她的作品曾获1992年中国首届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征文“徐霞客奖”和1993年台湾十六届中兴文艺奖,已有十多种著作问世。现任第三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会长。罗丹说:“艺术就是情…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2008,(2):F0002-F0002
樊洛平 女.1956年生,河南洛阳人。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现为郑州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教学名师.兼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18.
楚复生是60年代菲华诗坛的重要诗人,他的诗赋予历史风云以鲜明的时代气息。他坚持五四以来新学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同时有机地吸收了现代诗歌创作技巧,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坚实地驻扎于当代菲华诗坛。  相似文献   

19.
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菲华社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社团社会",社团数量多,参加社团的人数也多,社团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菲华确定了"融合于主流社会"的新方向以及新移民的大量涌入,菲华社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以往缘于政治分歧的冲突缓解,而名利之争凸显出来;新移民在社团中的影响力增强。但目前菲华社团依然面临不团结及后继无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马是中、港、台之外的华文文学重镇,华文文学自1919年扎根于新马,一直接受中国文学的灌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促使马华文学向本土独特性方向发展,同时因殖民地政论政策,禁止中国书籍输入,断绝了中国与新马之间的文学交流长达40年。香港在1959-1975年取代中国的角色,大量向新马输入各种工艺书刊,马华文学的发展甚大。此文从香港期刊,香港文艺丛书和作家方面,说明香港文学对新马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