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春军 《文化遗产》2015,(3):77-90,158
纸钱,即冥币,纸钱的源头是商代墓葬中的的随葬品瘗贝。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钱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丧葬、祭祀仪式中的纸钱,是鬼文化与巫文化的体现。纸钱与宗教关系密切:起源受到拜火教的影响,后被佛道两种宗教接受并发扬。文人士大夫对纸钱的反对,则反映了士大夫在守礼与从俗之间的矛盾心理,纸钱是真实货币的模仿。  相似文献   

2.
坐在屋里捧读<唐宋诗词选读>,心儿却被屋外纷飞的细雨打得湿漉漉的.透过如烟的轻雾,窗前如雪的梨花沉甸甸的,没有了娇媚和曼妙,倒生出矜持和沉重来.我的思绪越过春雨的低吟,在唐宋清明诗风词雨中流连,那么清晰,那么明丽.  相似文献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送走昨日的丝丝春寒,和煦的春风将遍山的梨花“吹”放。太原市著名的“梨乡”——王家峰村在万朵绽放的梨花中迎来了八方的游客。 梨花盛会是太原市民近年来热衷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一种,时兴的还有“黄土人家”等,这些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的,或  相似文献   

4.
代容 《四川档案》2014,(4):46-47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唐诗,它所记录的就是清明前后的天气,以及传统中国在这"雨纷纷"的时节对故祖的哀思追忆。如今,我们仍能在四川很多地方看到家族于清明节当天办会祭祖的情景,这被今人称为"清明会"。笔者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中也见到不少关于"清明会"的记载,并不能将其简单定义为"合族聚会祭祖的活动"。那么,究竟档案中所见的"清明会"是为何意?有何表现?命运如何?笔者拟以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清代南部县清明会作  相似文献   

5.
梨花落梦     
杨晔 《出版参考》2014,(6):15-15
又是一年梨花开,不必身临梨花若雪的仙境,飞雪落枝的洁白已入骨浸髓,怒放着无艰的高雅,恣意着纯情的冷漠,那无可超越的洁白早已落梦生花。 白雪涤荡世间纤尘浮华,雪是梨花的梦,于是春雪落梦,梨花满枝。梨花洗尽尘世铅华奢念,梨花是我的梦,于是花白蕊红,浸染我的梦。  相似文献   

6.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到处洋溢的,是诗意和鲜花。《天宝遗事》载,妇女们春游时,路上遇见奇卉名花,便要停下来,围住这些名花,在草地上铺开一张张团垫,还将红裙挂在树枝上,作为帷幔,在里面游乐野餐。欢声笑语,绿树红花,此情此景,任是榆木疙瘩,也会心动的。这个时节倘若无酒且没有花,则文人们的抱怨就有些惊心动魄。“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文人们的清明,自当有文人的气氛和情趣,而清明作为一个农时,对于国计民生而言,又是另外一番光景。  相似文献   

7.
王再承 《视听界》2004,(4):78-78
2003年岁末,纪念毛泽东110周年诞辰成为众多媒体的报道热点。但有些表示出荒诞不经的领袖崇拜。如湖南某都市报2003年12月27日头版头条《韶山激情燃烧》。报道写道:“晚10点左右,开始有人在毛泽东铜像台阶下, 焚烧纸钱,并烧香跪拜。后来,烧香、烧纸钱的人越来越多,在台阶下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火带’……烧完香和纸钱,人们陆续走上铜像台,来到主席铜像下,或跪拜,或鞠躬。大家将随身带来的主席铜像、水果、烟酒、糖果饼干,放在铜像下,敬献给毛主席‘享用’。最后,他们还按当地习俗,围着铜像转三圈。他们说,只有这样,才算拜完了毛主席,也才能得到毛主席的‘保佑’。”  相似文献   

8.
赵清明是荷塘区旅游局的一名副局长,她从2009年开始整理家庭档案。在赵清明的家庭档案中,通过察看档案目录,可以直接从档案柜里找出自己需要的东西。按照家庭档案形成的内容和载体不同,赵清明将其分为八大类:荣誉成果类、家庭财产类、书信通讯类、医疗保险类、家用电器类、子女成长类、家政大事类、照片声像类,共计60盒。在众多的家庭档案中,最让赵清明感到骄傲的是她的家庭财务档案。这些档案不仅记录着赵清明一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从百姓的角度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赵清明家庭档案的建成,填补了荷塘区家庭档案的空白。  相似文献   

9.
福建的春节     
在少年时代,我生活在农村。过春节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整个社会都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除夕晚上,每家都摆上10碗食品,10杯酒,点上两根蜡烛,再点上香,烧起纸钱,还放鞭炮和焰火。全鞭是100个小炮连在一起的,一点着,一分钟内要响100声。  相似文献   

10.
周日应贞之邀,我和先生与贞夫妇两家人去什川看梨花. 什川的梨花在甘肃很是有名,办了好几届梨花会了,前两年去看过一次,那洁白的花海,一直在记忆中鲜明.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从风筝的简明发展史和唐宋女子在清明时期放风筝的原因,以及放风筝的场地的选择等多方面对唐宋女子清明时所进行的风筝活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汶川百日     
北川:两万人冒雨烧“百期” 8月19日,北川暴雨倾盆。这天距离地震发生整整百日。北川中学废墟上,随处可见祭奠的痕迹。纸钱燃烧后凌乱的灰烬,立在地上的香、烛,祭拜用的水果,还有亲人们在纸条上给遇难的孩子的留言。  相似文献   

13.
元代东平人张寿卿的杂剧《红梨花》剧本故事叙述书生赵汝州慕恋洛阳名妓谢金莲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元石子章创作了杂剧《竹坞听琴》,另有人编写了南戏《诗酒红梨花》;入明后,著名的戏剧家徐复祚,按照传奇剧本的体制特点,改编成了传奇《红梨记》。可见《红梨花》作为脚本,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元杂剧《红梨花》现存三个版本,本文拟对三个版本的差异进行比较,考证其源流。  相似文献   

14.
趣说清明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大都在农历三月(阳历每年4月5日左右),故又称“三月节”。古往今来的清明节,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指节气,二指节日。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据考证,清明源于“清明风”,早在春秋时《国语》中载:“一年中共有‘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至汉代时,刘安《淮南子》云:“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另一说,清明,表示天清地明的意思。史载,商朝末年,纣王乱国,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一战,大败商师,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15.
刘慧萍 《视听界》2011,(3):103-104
幕启,充满意境的舞台,远远传来女孩儿童真而又空灵的画外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杜牧),声音由远而近,继而《清明》音乐起(根据谷建芬作品改编),舞台上呈现出儿童齐声诵读的情景。  相似文献   

16.
清明节简介     
《云南档案》2012,(4):59-59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相似文献   

17.
汾阳市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7):F0002-F0002,I00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在汾阳杏花村所作。  相似文献   

18.
编辑做标题,主要的表达工具是文字;但还有一种辅助的表达工具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那就是标点符号.我国古书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如何断句,何处加标点,往往意见分歧,各有各的解释。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人通过改变排列形式和标点符号,将它变成“戏剧小品”:〔清明时节。  相似文献   

19.
中国娱乐文化走势已势不可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全面的娱乐影响力渗透在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最为纯正的文学论,梨花派教主、女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都列入了汉语新词中,而她的诗歌和传统诗歌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代著名君主,他在位期间整肃官场,净化吏治,加强对官吏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出现了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研究唐太宗整顿吏治思想,对今天的吏治整顿与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