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比中西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在被抛弃后的表现,分析二者的反抗行为在反抗意识、反抗方式和反抗结果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性,并从文化背景角度分析差异性形成的原因:地缘因素、封建伦理观念对国人的影响与封建礼教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桎梏,以期为新时代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海丝特与田小娥分别对政教合一体制、封建宗法社会以及男权社会进行了反抗,具有一定的女性意识。海丝特的女性意识更强烈,她自始至终十分清楚自己的反抗目标和反抗方式,所以,她能够将宗教权威一一驳倒;而田小娥的女性意识微弱,她的三次反抗均十分盲目,至死,她都未能意识到封建思想、封建体制才是伤害自己的罪魁祸首,所以,她的反抗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3.
苏青是四十年代上海沦陷时期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和《续结婚十年》表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封建文化的束缚下而形成的道德、伦理观念的沉积与心态,喊出了四十年代沦陷区的妇女反抗不平的呼声,表现了一个被压抑女性的反抗意识和对自我生存价值地位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农民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被书写、被表现的对象。抗日战争爆发后,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从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平凡的抗战英雄、妇女婚恋自主意识的提高、租佃之间权力的置换三个方面塑造了具有革命意识、自主意识和反抗意识的农村新人,以承担对群众的"动员"以及某种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对群众进行教育、启蒙和政治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对简·爱这一文学典型的分析中,以往侧重论述的是她的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文章以人性为切入点,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视角,挖掘支撑人物形象的内在宇宙,即该人物具有的特质:进取、性善、温顺、坚韧、重情。指出正是这些品质为她的独立人格和反抗意识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使得她的反抗更具人性化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巴金在《家》中成功地刻画了一位悲剧人物的双重性格:顺从与正直、妥协与反抗奇特而又和谐地统一在觉新身上。作为封建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作为一个被“五四”新时代所启蒙的青年,觉新又必然产生反抗意识,尽管有些消极和被动。这种复杂性格产生于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了深深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娃虽然身处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但是她却不因自己女性的身份向男性社会屈服,而是在进行着坚决的反抗,虽然这种反抗的范围有限,但是却极具进步性。她的反抗是对男性霸权的颠覆,对于男性中心地位是毁灭性的打击。正是基于此,马斯洛娃已经是一位具有自主反抗意识、不妥协的反抗者。  相似文献   

8.
从简·爱妇女意识与反抗性格的和谐统一再现了一个不朽的妇女形象,突出表现其反抗旧制度和不公平社会制度的无畏精神.  相似文献   

9.
反抗心理也叫逆反心理,是初二学生最明显的一种心理表现,有大约70%左右的初二学生都有此表现,因此,初二学生的逆反心理也被称为人生的“第二反抗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首先,学生此时渴望独立的意识与长期形成的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产生矛盾,产生对长辈的“信任危机”,以为  相似文献   

10.
杜十娘和卡门都是具有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女性。她们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新女性,她们都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都以死向那个压迫她们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反抗。  相似文献   

11.
被王国维先生誉为“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历来受人重视。关于窦娥形象,论者多倾向于她悲惨的命运,善良的心灵,抗争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大都突出强调窦娥的反抗精神,认为反抗是窦娥性格的根本特征。更有甚者,认为窦娥寄寓了作者的反抗意识,关汉卿借窦娥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于是窦娥俨然成为反封建的斗士。笔者认为,仅就第三折而言,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愤恨不平亦无不可,但如果统而论之,说窦娥的性格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则是言过其实。窦娥的指天斥地和三桩誓愿,与作者的反抗精神,事实上仅是一种表面…  相似文献   

12.
张杨 《语文知识》2010,(3):28-30
台湾新生代女作家袁琼琼的创作颇具特点。一方面,她以对女性世界的关怀意识和洞察心态,在作品中显示了男权压迫下女性的种种反抗;另一方面,她擅长剖析身心层面的女性的自我意识,例如情欲话题、弑夫心态,具有浓厚的女性意识。她的创作,展示了台湾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对于人类各种生存状态采取冷漠的态度,被视为荒诞社会的一种反抗。但这种冷漠的叛逆真的是出于他本人意识的反抗吗?本文暂不谈他的无声反抗和荒诞的法律程序,而通过分析原始文本和"日光"这一意象聚焦于默尔索本人以及他的独特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陈志燕 《宁夏教育》2010,(7):151-152
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追踪调查了100名2—5岁具强烈反抗意识和毫无反抗意识的两组儿童。至青年期,发现反抗力强的孩子有85%成长为意志坚强、深具判断力的年轻人;而没有反抗意识的孩子发展成为意志力强的只有24%,多数则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的丑角地形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理论。丑角地形学融合了巴赫金源于狂欢化诗学的丑角理论与源于新康德主义的文学空间理论。巴赫金理解的丑角是通过欢笑对现实进行反抗、展现人民大众“大无畏”意识的喜剧形象。文学的空间在巴赫金看来是充满观念性的主观空间。巴赫金在文学作品中挖掘丑角地形学涵义,本质上是为了再现狂欢文化的反抗意识。  相似文献   

17.
袭人、鸳鸯二人所表现的不同的妾意识在贾府众多丫头中具有典型的意义。袭人是主动追求妾地位,鸳鸯是对做妾的反抗,但是两人都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同样都无法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而令人悲叹。  相似文献   

18.
《史记》复仇原型与作复仇取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意识的层面,作借用复仇敌事的形式,表达个人的遭际和幻想,在集体无意识的层面,他继承了神话反抗神的原型,但经过了个人意识的改造并加以利用,在“善恶报应”等细节原型中,善于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为意识的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19.
《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一个超越传统视界、富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安娜。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安娜的形象,通过女主人公安娜对丈夫、家庭、社会的反叛,试图挖掘小说中具有的复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卡夫卡在其文本《城堡》中,叙述了一个被称之为K的想要进入城堡而终不得的故事。K的焦虑与执着,恰好折射出卡夫卡在特定的家庭、种族和历史语境中的焦虑与反抗。卡夫卡与K的精神内涵具有惊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