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语言哲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异化"与"归化"实际上是"二元对立"现象的反映。文章试图利用语言哲学作为科学手段研究"异化"、"归化"的理论本质,克服翻译中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摆脱二元对立的束缚,树立翻译研究的辩证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
拒斥二元对立、否认意义的确定性是解构主义思想的核心。通过解构,对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进行了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两者不是那种传统概念中的二元对立、一元中心的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为条件的共生关系,即-它们都是翻译的本质属性,并非谁更优于谁。在解除该二元对立的同时,也应建构二者在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中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3.
作为传统翻译理论最基础的一对概念,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的二元对立一直是传统翻译研究的中心话题。通过分析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操纵理论的角度对这一二元对立进行结构和超越。与传统的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相比,操纵理论具有更强的描写性,更强的解释力和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翻译     
和谐翻译观发源于中西哲学和关学传统以及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实践。这是超越直译与意译、形式与内容二元对立的一种协调、折中和圆满的翻译途径,目的是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通顺流畅,同时还要兼顾翻译中的各种要素,以达到圆满调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6.
刘珊珊 《现代语文》2013,(6):141-143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一直受传统的经典范畴观影响,翻译理论中盛行着无数的二元对立观。认知语言学中原型理论则与之相反,它反对范畴认知的二元对立模式,强调范畴的原型性和范畴边界的模糊性。本文从原型理论出发,探讨原型理论与翻译的关系,并以商务英语隐喻语块为基础,提出范畴性翻译、模糊性翻译两种翻译策略,以期构建源语和译语读者都认同的翻译原型。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旨在翻译过程中强调女性地位,呈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政治意识和文化意识,不仅突破了传统翻译实践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且也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观。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内涵与功能价值进行研究,以期能为我国翻译研究带来一定的理论补充,同时也希望借此促进我国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冉亚辉 《今日教育》2007,(4S):20-20
在当前新课改的实践过程中.部分人倾向于用二元对立哲学观点看待本次课改.简单地将新课改与传统教育对立.认为不破不立.甚至于认为新课改是对传统教育的革命。事实上.这是对新课改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9.
当代政治哲学对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存在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二元对立。政治问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的趋势凸显,争论双方的内在缺陷导致了政治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偏离。由此,语境之于规范性政治理论的作用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政治哲学中的语境论围绕着正义理论的建构、抽象原则的解读、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等问题展开,吸收并综合各方的优势,克服它们的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二元对立,疏解事实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张力为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具有多元性、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化批评视角,阐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渊源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作者认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颠覆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译作与原作的二元对立关系,并强调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过程,更是一项政治行为,目的是反抗原文的男性中心和女性歧视。  相似文献   

11.
"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已经逐渐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林译《桃花源记》在翻译中进行"创造性叛逆"是由其独特的翻译观和翻译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唐诗翻译历史悠久,但是国内专门从叙事学角度去研究它的翻译却寥寥无几,原因之一乃是叙事学在中国成为显学不久。诗歌翻译因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和目的不同从而显得百花争妍,往往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优秀的译文与原文意味也总是隔着一层。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强调一点而舍弃另外一点是很自然的事,唐诗叙事艺术在翻译中的变迁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3.
纽马克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提出语言有三大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本文从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和翻译方法出发,阐明其翻译文本观,即文本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译文文本类型的多样性,并导致了翻译策略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能力除了与译者的双语水平和翻译技能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翻译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典籍英译这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译者主体的翻译观尤为重要。只有实现翻译观的三个主要方面,即文化意识、语篇意识与主体认知的完美融合和良性互动,才能造就优秀的典籍英译人才,实现典籍英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主义是对自然科学的推崇极致和顶礼膜拜,是一种绝对化的世界观。科学主义的语言观注重语言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却忽视或排斥了语言的主观性。科学主义的翻译研究注重语言转换规律的探究,却忽视或排斥了翻译活动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俄语比喻的文化解读及其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视角看 ,俄语比喻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方法 ,即喻体移植法 ,喻体替换法和喻体舍弃法。对此进行探讨 ,旨在提高对俄语比喻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故乡》在日本有十多个译本,竹内好的译本被称为"定番訳"(标准译本),固定不变地收录在日本初中教材《国语》里。在日本,竹内好译本被认为最为日本化、本土化。该译本大量省略了第一人称(复数)的语言标记。第一人称在中日作品中有无形式标记化问题,映现了中日不同的识解方式。为此,提出在中日作品互译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中、日识解方式的不同,对于译作进行必要的第一人称增补或删减。  相似文献   

18.
以阿瑟.威利(Arthur Waley)的《道德经》(Tao Te Ching)英译本为蓝本,依据现代人的研究成果,将译文与原文逐句比照,分析该英译本《道德经》第一章译文的得与失。指出第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范畴论,认识和实践的方法论;就古代哲学经典理论体系的翻译工作而言,要义范畴、核心概念及对学说体系纲义性的完整把握是经典翻译的首要,而语言文字当在其次。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相同原著过程中,中国女翻译家和中国男翻译家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中国女翻译家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用女性的视角,凭借女性的亲身体验,重塑真实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译著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