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从其内容和形式所表现出的总体风貌或总体形态来说 ,具有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其世俗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地、程度不等地淡化着自身的宗教色彩而增强着世俗色彩 ,以致成为宗教面纱下的社会文化。其庶民化的表现主要是逐渐削弱着自身的上层社会特点而增强着庶民社会特点 ,即逐渐地远离上层社会而走向庶民文化。归义军时期 ,敦煌宗教及其文化的世俗化和庶民化过程均达到高峰 ;其时的敦煌宗教及其文化 ,世俗化和庶民化特点较为突出 ,从而使宗教及其文化在敦煌地区寻找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及其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2.
马德,王祥伟著《中古敦煌佛教社会化论略》,于2010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资料,以敦煌石窟、敦煌文献和敦煌僧团、敦煌民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它们的社会性质、社会活动、社会内容、社会功能、社会作用、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深入探讨古代敦煌石窟佛教的社会化性质及其发展,敦煌佛教界(僧团)的佛教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性质及其演变,敦煌历代统治者、达官显宦、豪门贵族及平民大众的各类佛教对敦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佛教经典的世俗化,是唐宋敦煌世俗佛教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特点之一。因此成为认识和研究敦煌世俗怫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唐宋敦煌佛教经典的世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经典范围的宽泛化;2.价值功用的世俗化;3.传播手段的大众化。以上三点,形成了敦煌世俗佛教经典及其使用和流行的特殊体系。之所以说它特殊,是由于它大大突破了正统佛教的经典范围、使用目的和传播方式;促使佛教经典进一步贴近人生,进一步面向世俗,进一步靠拢社会;冲出了佛教经典超脱世俗的藩篱,赋予佛教经典新的活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了佛教经典…  相似文献   

4.
百姓:在奴隶社会中,“百姓”指奴隶主阶级,“百”表示数量,“姓”是族号。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制度被破坏,有的庶民地位上升变成新兴的地主,有的奴隶主贵族则下降为平民,“百姓”一词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统称。民:奴隶无姓,或称之为“黎民”“庶民”,表示众多之意。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5.
唐代佛教大盛,佛曲亦随之兴起。敦煌写卷保存了大量唐代佛曲的歌辞文本,从中可见敦煌佛曲存在套语、重句、定格等程式。佛曲的程式是适应口头传播的需要,也是佛教为了向世俗大众传播,对佛教义理及宣教的手段进行世俗化改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世俗的经济政治生活决定着敦煌佛教和佛教艺术,敦煌俗众的信仰方式也不完全与内地相同。中晚唐时《金刚经变》在莫高窟大量出现,而五代以后却消声匿迹,说明了敦煌佛教艺术有它的个性。仅用“考经寻源”的方法、搬用内地佛教史的尺度来解释敦煌佛教艺术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氛围浓厚,佛教、祆教、景教、摩尼教及本土道教盛行,社会民众的宗教消费是其消费活动的重要部分。依据敦煌遗书及石窟资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敦煌社会宗教消费观兼具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世俗需求双重特征,其内在地整合了宗教与政治、经济、艺术的统一协调发展,而不同于中原地区宗教消费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唐宋时期敦煌社会的宗教消费观研究,有助于古代敦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军事领域的深入研究,亦助于拓展中国古代宗教社会史研究领域的维度。  相似文献   

8.
张涌泉 《家教指南》2004,(2):107-108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本是佛教寺庙藏书之所,佛教典籍是敦煌写本文献中的主体,约占总数的90%左右,即便是其余10%左右的世俗文书部分,往往也与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有人把敦煌文献径直等同于佛教文献,不是没有道理的.敦煌文献中的许多佛教写本(或刻本)大都是现在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本子,有着很高的文献校勘价值,而且其中还有大量的未见于历代藏经收录的逸典,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但敦煌文献发现100多年来,人们的眼光往往关注于四部古籍和世俗文书部分,而对于大量的佛教文献,则关怀不够.最近20多年来,学术界尤其是佛教学界开始比较多地注意到敦煌佛教文献的价值,但也往往集中在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文献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敦煌藏经洞的藏品类别与中原佛寺的“三宝藏”基本一致可推断:藏经与佛教的“三宝崇拜”思想密切相关,藏经洞是供奉佛教“内藏”和“外藏”之处所,藏经的主体是供养经。藏经亦与敦煌、高昌等地自古以来敬惜字纸、收藏字纸的习俗有一定渊源。土地庙等后出敦煌遗书是上述观点的实物例证。  相似文献   

10.
敦煌本《辩才家教》系托名中唐时代的能觉大师,但从其求法经历与写卷的行文风格考察,它真正的作者应为某底层僧侣。从其抄本于北宋初期964年仍旧得见可以推知,《辩才家教》在沙州敦煌的传布经历吐蕃与归义军统治。《辩才家教》是一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蒙书,它超越了传统儒家“经典撰述”的范围,具有鲜明的礼俗教育属性。又因其编纂方式与内容具有佛家的宗教元素,成为敦煌蒙书中兼具世俗与佛教宣传的一种。《辩才家教》的写卷性质与敦煌地域文化属性相互契合,它的成书与传布当是中原汉地与敦煌社会文化联结的重要写照。  相似文献   

11.
敦煌歌辞是魏晋六朝以迄隋唐五代乐舞流行的产物,也是唐代歌辞的一部分。而敦煌佛教歌辞在敦煌歌辞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是敦煌歌辞的主体。由于佛教在对广大民众的教化过程中十分注重声乐的作用,佛教与歌辞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佛教歌辞的调名较多地采用民间乐调,形式多为长篇联章,内容重视铺叙,并表现出较强的音乐性。从敦煌佛教歌辞对民间流行的俗曲乐调的大量应用来看,唐代佛教教化的对象重在民间。  相似文献   

12.
《沙石集》是日本镰仓时代的佛教说话集,它以出色的语言表现、寓意性的手法,成功描绘出一幅日本中世庶民生活及其朴素信仰的图景,使佛教与文学达到最佳结合。其中的“裁判说话”讲述了地方官吏与庄园主之间的争端以及寻常百姓家继子与亲子的矛盾、遗产的继承、离婚的诉讼等,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形态及法制状况。也正是这些“裁判说话”,为我们今天研究镰仓时代日本的民间法律带来了丰富的史料和考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宋敦煌岁时佛俗──正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首先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正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14.
武汉强 《家教指南》2007,(4):110-114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祭文形式多样,反映了敦煌中古社会的习俗风尚,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民俗资料;还保存了一些不见于传统文献记载的文章体式,使我们得见中古下层祭文形式的丰富多样,对研究我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宗教、文学、民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传世的文人案头之作不同,敦煌祭文是中古之世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民间应用文,它直接用于祭祀活动.从其性质、用途、特点上来看,有它自身的特征,而不应该把它归于愿文.  相似文献   

15.
平安时代的《今昔物语集》是日本“说话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收录了诸多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这些故事多含有叙事性、传奇性、教训性、寓言性、庶民性等特点。其中,关于孝养,从教训性来说,揭示了应该孝养父母的真谛,主要表现为在世孝养、死后追慕、佛教报恩·供养这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紧密结合,受到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的影响,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也相互融合,体现在该作品之中,从而构建了《今昔物语集》的孝养观。同时,也说明了儒教和佛教孝养思想已然渗透到当时的日本社会。  相似文献   

16.
岁时佛俗指岁时活动中的佛俗.岁时本是民间一年四季的常规性活动,带有浓厚的传统民俗色彩,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佛俗亦与我国的岁时活动相互交融,或佛教行我国的民俗,或佛俗演变为我国的岁时.本文介绍唐宋时期敦煌地区八月至十二月的岁时佛俗.  相似文献   

17.
敦煌版画最初是作为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的,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信众的精神需求,选择佛教与民众生存有关联的内容为题材,并含有中国民间美术的观念.敦煌版画的表现方法借用了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创造出了民族化的独特艺术形式.敦煌版画以当时最为先进的传播方式,在敦煌地区的社会各阶层中广泛流布,在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唐代“冥报小说”所反映出的佛教世俗信仰不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信仰,而是与宗法制的社会形态相结合的产物。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作为世俗生活样态表现出来。佛教信仰的生活样态又是主体在心理及精神上需求的表现。在唐代俗众的生存哲学中,由于认识水平的低劣和教化要达到的目的,促使信仰威哧成为一种规范制约力量,亦成为一种社会的根本需要。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唐代“冥报小说”是唐代社会风俗史和心灵史一个侧面的记载。  相似文献   

19.
敦煌写本P.3445是一篇咏赞法门寺真身舍利的五言诗,它涉及唐武宗会昌法难、唐懿宗迎佛骨和秦王李茂贞重修法门寺的历史,是研究当时佛教世俗信仰的重要依据。敦煌写本P.3445《偈法门寺真身五十韵》,共31行,诗题“谒法门寺真身五十韵”,起“偈法门寺……”,止“泣讽五言诗”;每行大约15—18字,每五字一句,二句一韵,  相似文献   

20.
敦煌版画是佛教的信仰和宣传用品,它以版画形式广泛流传于公元10世纪的敦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民间的广大信众中.敦煌版画在传播学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