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邪》不仅是一部具有多重意蕴的小说,它也是一首关于诗人的诗,一首阐释诗人与时代、诗人与虚无、诗人与疯癫、诗人与自杀、诗人与异性、诗人与堕落、诗人与真情、诗人与悲情、诗人与死亡的大合唱,它写出了诗及诗人与这个时代的张力,描绘了诗人的乖戾与可爱;它还揭示出,诗人可以直面死亡且不惧死亡,诗人可以用自杀来向他认为的那些不合理的东西说"不",诗人以他的死来追问那些已被人们所遗忘的灵魂之痛。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诗五首     
我觉得中国诗坛还是有希望的。因为虽然有的老年诗人写不动了,有的中年诗人改写杂文了,有的青年诗人去写小说了,但还有更多的、更年轻的少年诗人在前赴后继,涌上诗坛。——剧作家沙叶新在诗歌被世人冷落的时候,出现这样年幼而有才华的小诗人,不能不使人对落寞的诗坛和诗歌的前景增添一些信心。——诗人赵丽宏  相似文献   

6.
张业清 《考试》2010,(11):1-1
诗人的称谓由诗和人两个字组成,表明诗人有常人的生活特征,但诗人又不同于我们,差别究竞在哪里呢,最近,诗人刘希全走了,才开始思考,诗人的存在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前,山水往往是古代文人失意心灵的避难所,诗人笔下的山水是诗人所处现实的对立面,诗人能与其和谐对话。但中唐以后,诗人对山水的情感体验模式发生了变化,山水不再是诗人心灵倾诉的对象,而是成了现实的折射和再版,他们由决意走向山水变为徘徊山水,诗人与自然的对话由以前的畅快而变为惆怅。这种变化的产生既与诗人的个性有关,也与诗人所处的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北宋末年诗人,因党派和学术关系差异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宫廷诗人群体,一个是元祜后学诗人群体。宫廷诗人的作品充满了骄淫、奢靡、浮夸的气息;元祜后学诗人的创作则表现得内敛、冷寂,充满失望的情调;二者在本质上都表现了末世诗人的颓废,是北宋末年诗人的主要和普遍的心态。同时,在酷烈的党禁中,元祜后学诗人虽流露出较强的畏祸心理,但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9.
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心爱的地方。在那“和悦宁静的环境里”,诗人度过了两年“圣洁欢乐的光明”,也正是在那里,诗人的心中曾构筑起美好自由的“彩虹似的梦”。但这“梦”被回国后的无情的现实揉碎了。一九二八年诗人重游故地,康桥的金柳、青荇,不只唤醒诗人的美好记忆,更多的是触发了诗人一种理想跌落后的伤感之情。在向  相似文献   

10.
诗人之死     
黄梦菲 《文教资料》2014,(31):52-53
在世纪交替的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重复发生的诗人自杀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甚至有一些人对“诗人之死”产生了过分的赞颂和推崇,发展到关注诗人超过诗歌的地步。对于诗人的自杀我们不需要过分推崇,但诗人自杀与一般人自杀是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诗人之死究竟是否具有形而上的意义,这却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师荣 《教师》2011,(10):128-128
中国古代的咏物诗,其所咏之物,都表现了一种诗人的精神,诗人的每一种精神都有庞大的民族文化作其支撑。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诗人们喜欢歌咏之物,诗人歌咏菊花,其实是在歌咏诗人主体。因为在菊花身上,集中了中国古典诗人的穷达观、进退观、显隐观,也承载了我们炎黄子孙的美好品质、崇高精神和心灵憧憬。  相似文献   

12.
罗泳 《海外英语》2012,(15):182-183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湖畔派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雪莱,无论在政治观点还是诗歌理念上都大相径庭,这必然导致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该文试图以两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小诗中描绘的同一种花:紫罗兰为例,来看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以期探寻诗人们不同的诗歌理念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3.
编者寄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不同年龄段的诗人曾群体性地崛起于中国当代诗坛:“归来诗人”、“青年诗人”、“朦胧诗人”、“新生代诗人”、“女性诗歌诗人”、“城市诗歌诗人”、“新边塞诗歌诗人”……诗坛真可谓风起云涌,引领文学潮头。但孰料仅仅过了十几年后,这一前呼后涌的文学大潮便沉寂了下来,诗歌在文学中的位置逐渐趋于“边缘化”,文学女皇风光不再,再不象她在黄金时代那样引人瞩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要者有两点:一是相当多的诗人将自己的写作视野缩小到了只关注自我内心的狭小…  相似文献   

14.
元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大一统国度,少数民族诗人为元代乐府诗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有雍古族诗人马祖常、答失蛮后裔萨都剌、维吾尔族诗人贯云石、突厥诗人迺贤等。他们参与创作的事实,不仅反映的是少数民族诗人在元代乐府诗创作中的异军突起,更是构成了乐府诗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而在题材内容方面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为主,形式上以歌行类乐府为主的创作格局,又形成了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乐府诗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重要作品《丁登寺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考。本文从诗歌文本出发,以诗人所信仰的泛神论为理论支持,通过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探析自然这一重要主题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诗人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诗人之死     
有很多诗人死于非命。诗人死了,诗人的死被人们纪念着,惋惜着,感叹着,当然也有惊骇。为什么有这么多诗人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里面是否有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17.
据《中华读书报》消息,2012年,德国著名汉学家,学者,诗人顾彬应邀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3届驻校诗人。人大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于近日举行了顾彬诗歌朗诵会,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为顾彬颁发了驻校诗人聘书。据朗诵会主持人、人大文学院教授、诗人王家新介绍,作为诗人的顾彬,迄今已在德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盛唐大诗人李白在诗歌中塑造的大鹏形象的内涵,认为它是诗人自己积极进取精神的征象,是诗人反叛性格的表征,是诗人生命轨迹的写照。文章据诗而论,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19.
对于诗歌,我一直是心存敬意的。在文学边缘化的时代,诗歌更是处于了文学的边缘。第三代诗人代表人物之一的陈东东为我们描述了近年诗歌与诗人的处境:诗人们是自己来操办一切的,诗人既是诗篇的作者,又是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诗人的神性与世俗碰撞的时候,受伤的总是诗人自身;当一个诗人的纯粹自我与物质世界交锋的时候,受伤的就不仅仅是诗人的内在良知了。世俗世界的繁华与追逐,喧嚣与躁动,冷漠与热烈,远远不是诗人自身能够明了或者能够把悟的。在此前提下,诗人自我的真正意义就不仅仅是内在神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