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约瑟夫·普利策,一八四七年生于匈牙利。他的父亲是个犹太人,做过粮食商。他未满十七岁的时候,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些美国在欧洲的代理人为美利坚合众国招兵买马,普利策在汉堡参加了联邦军。美国内战结束后,他脱离军队,到处流浪。  相似文献   

2.
约瑟夫·普利策,1847年4月出生于匈牙利,17岁当兵,后流落到美国纽约,加入美国籍。靠刻苦自学。普利策21岁时成为《西部邮报》的记者,后买下《西部邮报》。普利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精力,这使他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进步。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使他的报纸受到公众欢迎。不久.他又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邮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之成为当时美国首屈一指的大报。  相似文献   

3.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Fulitzer Prize)是美国一种多项的年度奖金.由美国著名报人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相似文献   

4.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是由英国哥伦比亚大学普利策奖金评选委员会评定、该校研究生院颁发的一种国内综合类奖,包括新闻奖(从最初的一项增至14项)文学奖(5项)和音乐奖(一项)三大类。1917年起每年春季颁发一次。其中新闻奖在历史发展中  相似文献   

5.
王林 《青年记者》2003,(8):31-31
对于具有鲜明意图的宣传,人们往往怀着不信任的态度。而我们知道,广告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唤起人们的购买欲。所以在接触广告时提防上当的心情是常见的。这正是电视广告所面对的不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我们既是平常人,就应具有平常人的心态.善解人意有了这样的“坐标”,再加上记者对生活和新闻事物的独特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带有人情味新闻的写作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8.
<新闻周刊>关于亵渎<古兰经>的报道引发了美国新闻业关于使用匿名来源的大讨论.历史上最著名的匿名来源--"深喉"费尔特在这个时候公开自己的身份,为这场讨论增添了戏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每年12月份是大小报刊、通讯社参加竞争普利策新闻奖的时刻。临近年底,各新闻媒介都披挂上阵,挑选出本社本年度最杰出、最光彩夺目的新闻作品,送至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幢7层大楼里,然后开始等待分晓。 约瑟夫·普利策是美国现代报业奠基人。19世纪末20纪世初,他发动了新闻改革,创建了哥伦比亚新闻学院,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普利策逝世已经80余年,今天,围绕14项普利策新闻奖桂冠的竞争,成为美国新闻界众所瞩目的事件。  相似文献   

10.
1864年,17岁的匈牙利男孩约瑟夫·普利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国.普利策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他年幼时家境小康,衣食无忧,但是,当他父亲心脏病去世以后,家里的生活就起了很大的变化.母亲再嫁,他和继父布劳相处不好,这使得他在家里吃了不少苦头,所以一心想要外出独立.17岁的普利策就这样离开了布达佩斯.  相似文献   

11.
12.
要人动情,必须首先让人知情,隐瞒灾情等于愚弄欺骗人的感情。当灾难(特别是重大突发性灾难)发生后,人们总是希望从报纸、广播、电视中及时得到他们关心的真实信息,如果他们得到的是虚假的或是过时的信息,他们就会有一种被愚弄、欺骗的感觉,就会对新闻传媒失去信任。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人情味报道?要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是困难的。有人说,人情味报道,要求用人的感情,来激发读者的感情,寻求与读者感情上的沟通,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读者共同兴趣的报道,即表述人们相互关心、同情的那种美好感情的报道。 有人说,人情味报道,就是指那些可以超越思想上的阻隔,达到感情上沟通的那一类报道。 西方新闻界把人情味报道,看作是“无论从人或事看来都并不具有什么重要意义的悲喜剧”。 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情味新闻,因为它表现的内容,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对残暴的憎恶,对生命的热爱,对灾难的忧虑,对成功的欣喜,对不幸的悲伤和同情等种种情感;也因为它表现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新闻报道具有普遍的社会兴趣,拥有更多、更广泛的读者。当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说的人情味儿只是人民大众之情。  相似文献   

14.
在谈正文之前,不妨先看看下面这条消息的摘录: “欢迎你!你的两个女儿呢?”邓小平一见到阿基诺夫人,就亲切地问道。当姐妹俩走上前来时,邓小平慈爱地说:“可不可以叫我一声邓爷爷?”看到她们含羞点头答应,邓小平发出爽朗的笑声,说:“好,那我们就认亲了!”步入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后,邓小平特地同阿基诺夫人和她的两个女儿照了张合影像。姐妹俩兴奋地说:“谢谢爷爷!”中菲两位领导人的会见,就是在这种亲如家人的气氛中开始的。……这是《人民日报》记者1988年4月17日报道邓小平会见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的消息开头一段,接着写出两国领导人谈到中菲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该不该有点儿人情味?我想答案应是肯定的。 然而纵观我国的新闻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表露,看法却未必一致。故此落在记者笔下和印在报纸上的某些新闻,常感其缺陷在于少了一点儿人情味。 最近,关于北京21路公共汽车售票员李素丽的报道,读来让人可亲、可敬和可爱,在宣传李素丽高尚而又平凡的工作业绩的同时,把她日常生活中的人情味透露出来了。 我颇为赞赏工人日报10月7日一版头条《同事和亲朋眼里的李素丽》一文的处理,所配六幅照片中,有四幅是关于她的家事写真。一幅是李素丽在家自编自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报道劳模,往往强调写他的豪言壮语:“我活一分钟,就要奋斗60秒”之类的语言充斥于电  相似文献   

17.
普利策新闻奖评选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公布的第93届普利策新闻奖出现诸多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互联网因素的增加、环境新闻对于"反阿富汗斯坦主义"的突破、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进一步支持、向草根新闻的进一步靠拢。所有这些,将会对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一年的新闻报道有所启示与标向。  相似文献   

18.
杜永利 《新闻窗》2007,(4):78-79,93
在美国发展历史上从“旧时代向新时代转化的关键时期”,“美国报业巨匠”普利策凭借其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中国加入WTO之后,处于同样类似社会转型期之中的中国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全球新闻业的生死竞争。剖析普利策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借鉴普氏报业奇迹的“看家本领”,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新闻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美国报刊出版商李企业公司最近以14.6亿美元收购了同行普利策公司,终结了后者长达127年的家族企业史。同时,普利策奖继续颁发。  相似文献   

20.
普利策和穆青,同样的办报救国、治国思想,却演绎出异样的新闻传播观念与媒介从业路径,最终又异曲同工地成为各自国家现代新闻事业的从业楷模与职业明星,个中缘由值得我们玩味与反思,以期从中汲取一些历史资鉴,为今后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定向有所启示与裨益。一、大众报纸与勿忘人民普利策在1884年5月11日的《世界报》上发表了他在这份报纸上的第一篇宣言,宣言中说《世界报》的特点是售价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