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初中期小品文期刊的繁荣以及林语堂所鼓动起幽默闲适小品文的热潮,是30年代上海文化工业起步和兴盛的结果。围绕小品文热而产生的种种争论辩驳,则凸显出现代作家对商业化文化机制或顺从或警觉或抵抗的心理。借助文化学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对30年代小品文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一生创作了大量具有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冲淡平易、闲适淡雅的闲适小品文.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十分浓厚,尤其是他对于晚明“三袁”的“性灵说”的推崇,成就了他闲适小品文主要的文学风格.通过梳理周作人小品文形成的源流及其创作过程中的主张,以及其小品文最终的命运,来逐层探寻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晚明情结.从现代人的角度重新估价周作人闲适小品文的文学价值,力图给它们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莫顺斌 《文教资料》2007,1(30):19-21
文章考察了二十世纪30年代现代杂文与小品文两种文体形成与分合的历史,进而指出,在文体功能上,杂文以战斗性为精神内质,充满时代精神,继承的是传统散文的"载道"宗旨;而小品文则以闲适性作为精神内质,重在"独抒性灵"和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5.
小品文概念的模糊,给小品文的研究带来了非科学性。小品文就其文体而言,指体制短小、形式自由、题材广泛、语言隽永、笔调闲适,文以自娱的散文作品;其精神内核是自娱性和闲适性。小品文当起源于西汉滑稽短文。晚唐小品不属于小品文范畴;现代散文中的“匕首”、“投枪”式小品文当属于杂文。  相似文献   

6.
鲁迅林语堂关系论廖超慧人们知道,鲁迅和林语堂在三十年代因参与小品文论争发生抵梧,导致关系破裂。可未必知道,他们交往的全过程实际上还经历了从友好、亲密到疏离以致决裂的四个阶段。对此发展变化过程,林语堂在《鲁迅之死》中说:“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由于小品美文的流行 ,周作人的文化小品文以其冲淡、自然、优美的特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周作人 ,字岂明 ,我国现代作家 ,鲁迅的二弟 ,“五四”时期一度为文化战线上的一名闯将 ,后思想逐渐消沉。 1937年日本占领北京后 ,他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全国解放后 ,他从事文史和翻译工作 ,著作颇丰 ,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小品文和散文方面。 30年代时 ,他和林语堂一起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 ,文章自成一家 ,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这篇《故乡的野菜》就是他的一篇优秀之作。文章通过对故乡三种野菜的介绍 ,以…  相似文献   

8.
论文从探究文学观念与社会政治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入手,对在1930年代至1960年代的30年间,作为历史真实的鲁迅杂文及其时代背景,逐步转型、变异为文化象征和话语资源形态的“鲁迅杂文”及“杂文时代”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价值范畴建构步骤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林语堂等人的倡导,晚明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走上了历史舞台。鲁迅认为袁宏道提高了小说、戏曲和传奇的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是有特定的价值和地位的,同时他还认为袁宏道是一个关心世道的文人。但由于时代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使得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袁宏道以及小品文的态度是不同的:五四时期的倡导,三十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批评,以及同是在三十年代对小品文的希望和要求。从中我们看到鲁迅评价的科学性和时代性,更从中看到鲁迅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态度。鲁迅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让我们建立了科学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丽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0):120-121
鲁迅《野草》中的《墓碣文》全文仅300多个字,故事情节基本上以话语形式展开,包含了"独白"和"对话"两种话语模式。在叙事学视野下,分析这两种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话语模式,是挖掘鲁迅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动态的两把铁铲,也是更好地开启鲁迅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矛盾之门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从抗战文学宣传中出现的弊病、对梁实秋话语的误解以及文学审美的自律性要求等方面分析由梁实秋引发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认为这场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抗战文学在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下的文学审美话语诉求.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之后,周作人的小品文创作全面铺开,并且以冲淡平和、闲适旷达的独特格调迅速制胜,为其时的散文创作开创了新的园地。其创作风格的形成与他自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理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探究周作人小品文中以古典情怀、世界眼光以及民族本位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意蕴可见出其小品文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支持和关心《太白》的创刊,并且在《太白》上发表了24篇杂文,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并对林语堂等人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进行了批评,还继续了他的国民性反思,创新了其精湛的杂文艺术。  相似文献   

15.
1928年1月,《文化批判》创刊,成为创造社同鲁迅进行革命文学论争的中心。《文化批判》登载了多篇文章对鲁迅进行"笔尖的围剿"。鲁迅冷静地理性思考,写下一系列文章对《文化批判》一些近乎谩骂式的攻击进行了尖锐中肯的反批评。值得关注的是围绕着"趣味文学"二者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的批评与反批评。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使知识分子有了论争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进步,通过论争,鲁迅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更具睿智的战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分析太阳社、创造社"奉旨申斥"事件开始,依据所能见到的材料,仔细追溯了鲁迅与瞿秋白从"五卅"到"左联"期间的龃龉和友谊,认为鲁瞿关系呈现为一种不平静的动态过程,即从富于敌意的对手转换为很有原则性的诤友。同时,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还梳理了瞿秋白与太阳社、创造社的关系,与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关系及其极左思想的来源和一贯性,也分析了鲁迅的心理活动。这种探讨对重新审视鲁瞿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和对"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中的角色与地位问题,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论争给鲁迅的心路历程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论争中,鲁迅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性质和方式问题;作家的世界观改造问题;文艺与政治、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及文艺的特点等问题.通过这次论争加强了鲁迅对马列主义理论及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促进了他的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了他的左翼文化的生涯.  相似文献   

19.
流派简介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题材丰富,涉及广泛,亲切随意,独抒性灵,再加上与之相联系的很高的知识文化含量、幽默的智慧以及闲适的格调和自然的生活情趣,融合成  相似文献   

20.
陈祥福 《文教资料》2008,(28):154-156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以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著称,被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早期从语丝社的"急先锋"到另起炉灶创办<论语>,提倡幽默与性灵的小品文,他的写作观念和创作理念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本文将结合社会环境.作家的创作心态等方面,从林语堂在"语丝社"和"论语派"两个时期的创作变化来解析其创作理念的建构与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