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中国与罗马是古代世界雄踞东西方的两大帝国和类型不同的两大文明中心。他们在经济结构、政治机制、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各以自身的能量向四周进行辐射,导致中西文化的碰撞。匈奴人充当了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角,去和西方文明发生碰撞,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2.
先进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量,是人类明的结晶,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和灵魂。面对东西方明的交织碰撞和良莠混杂的中外化,构建当代中国先进化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的社会基础,体现创新、民族和法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的必然性导致了东西方明生态位的广泛重叠。使全球明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各民族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必须基于民族和全人类明发展的共同利益,以理性的观念和策略。即国家理性应对东方明与西方明、明的趋同与多元化、原创明的价值以及明的进化等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是友好邻邦,两国有着历史的渊源。中亚是东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地,哈萨克斯坦的艺术包含了哈萨克艺术、俄罗斯艺术和东方艺术,中国艺术也包含了本土艺术,西方艺术和中国各民族艺术。这两种格局有许多共同之处,又具有两种不同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     
当历史以正说、反说、戏说、虚拟、调侃、魔幻种种审美形态喧闹而汹涌地走进现实时空,走进亿万人家,强劲地干预着今天和明天而成为世纪之交的一大人景观,当传统与新潮、守成与变革、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展开全方位、高速度的明碰撞、对话、衔接、融合而关乎国运,关乎民族复兴,我们感到人荟萃的高等学府应该敞开大门,接受时代的命题,作出理性的应答。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与同时期的维新人士相比,他不仅受过西学的训练,而且亲身体认过西方的物质明与制度明。经过一番比较后,严复认定,西方的发达、强盛,出于“格致之胜”(严复笔下,“格致”与“科学”同义),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大讲西学科学”,进而不遗余力地宣传、推行科学,成为近代中国科学教育的首倡。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明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模式与特征,前人在此领域已有许多优秀的论,但在中西明比较方面,述与论相对较少。本针对中华民族“亲贵和一、礼尚往来”的“尚善”精神与西方明“平等自由、开拓进取”的“尚武”精神作一根源性的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模仿与独立,是东方民族在西方明冲击之下走向近代化这一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百年前的日本知识分子,中村正直以模仿为己任。留学英国后,积极倡导西方的明观。隔三十多年后的夏目漱石则以独立为原则,把自己留学英国的感受与国家、民族相连接,提倡“自己本位”、“日本本位”、“内发性的明开化”。两位思想家的观念,反映了日本近代化过程的重要时期——明治时期的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古希腊的早期文明是在西亚两河流域和埃及尼罗河流域两大东方文明的照耀下诞生的新型文明,古希腊文明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文明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古典文明,一个是基督教文明,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古希腊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源,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流,因为,西方古典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并不是同一民族和同一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而古希腊的文明成就对西方文明史的影响却是深刻而久远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的产生,有其文化的本质因素,即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包容、改造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以及民族特色。通过第一次碰撞即儒学与佛教的交流碰撞,形成了理学;通过第二次交流碰撞即与西方文化,包括基督教文化、资产阶级文化、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的交流碰撞,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次文化碰撞及其结果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碰撞所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及其过程表明。一个民族只有在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中,始终保持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独立性,并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民族文化心理对教育改革的制约———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改革的背景分析刘少雪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日两国都承受了西方资本主义以火炮、铁船等为外在表现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被迫进入到国际大局势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尊,寻找富国、强兵,摆脱屈辱的道路,都开始...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日益复杂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容易发生动摇,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挑战。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传统的国家主权和职能发生了变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族责任意识,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西方文化处于强势,我国文化处于弱势,这为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影响了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华章》2007,(11):46
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在审美趣味上有很大的差异.审美趣味的差异,其实就是文化上的差异.中美作为东西方的两大代表国家,在民族性格上,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迥然有异,一个主动,一个主静.对待自然,一个认为天人合一,一个认为人定胜天.由此让我们看到了两大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自有明确献记载以来,东胡、林胡、楼烦、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于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我国北方地区,燕、赵、秦等国通过战争迫使游牧民族北迁或将其打败,中原诸国进入今内蒙古,筑长城,置郡,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实行管辖。战国时期,古代不同明不同民族在内蒙古碰撞外汇,历史上的内蒙古地区一直是游牧明和农业明交互影响、彼此吸收、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相近的地域、相似的生存环境使东方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其一就是理想化的美学追求,为此,东方悲剧始终具有模糊性。波斯大诗人菲尔多西完美地实践了西方的悲剧理论,为东方各民族提供了借鉴西方悲剧原则的典范,创造了东方文学史上的奇迹。这是超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不同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波斯特定的地理位置、特殊的生存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化的某种特异性,而这种特异性恰恰又决定了东方悲剧意识的觉醒只能始于波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20世纪,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东西古今化大碰撞的历史。学巨擘老舍视化为民族命脉、立国之本,于时代递嬗中,进行着化精神的求索。多重化融合的人格构成,五四新潮的洗礼,使他超越封闭的政治视阈,以世界眼光,人类意识,立志献身现代化建设。二三十年代,通过中西化的互识、互证,对中国封建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明进行双向批判。40年代,在战火中“给化照了‘爱克斯光’”,并通过东西古今多元化的互补融合,预见世界“和而不同”的发展前景。50、60年代,积极投身新中国移风易俗的伟大变革,致力于新化的再造,但终陷入困惑失望,在民族大劫难中,以身殉化。老舍的可贵的探索,使其构建的学世界,显示出深厚的化内涵,放射出独异的艺术光彩,为多元发展的21世纪,提供了深刻的启迪与宝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上古时期的欧亚草原地带居住着一系列现已消亡的古代民族.从公元前九世纪开始,由于自然、人口、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及欧亚草原地带的特定地理条件,促成了这批古代民族间的大规模碰撞,并由此而引发了自东而西的大范围迁徙.发生在上古时期的这一碰撞与迁徙的历史场景,可被视为公元后四世纪著名的民族大迁徒的序幕,其客观后果是开拓了上古时期欧亚两洲间的陆上通道,形成了游牧世界逐步缩小和农耕世界逐步扩大的历史趋势,同时也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文明交汇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罗马明一直被掩盖在希腊明的光芒之下。然而事实上与希腊明相比,罗马明显得更厚实和更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明发展的长链中,罗马明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影响。罗马明中的共和制度、法律制度和基督数明不仅奠定了西方明发展的基础,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潘光旦从社会适应、民族复兴、演化论等不同的角度对“位育”思想进行了阐述。“位育”思想源出于中国传统化,又融入了现代西方科学明,充分体现了潘光旦融汇中西的学术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20.
自19世纪中叶始,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民族的繁荣、强盛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振兴、弘扬,但振兴、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民族意识的正确体认和把握,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都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反观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振兴、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