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9 毫秒
1.
一、案例背景这是一次塘下学区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开课的两位教师(案例描述中简称TA,TB)教学的内容都是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2“What’S the matter?”的复习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掌握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汇,学习掌握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如何就健康问题给出恰当的建议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本文将对两位资深政治老师对该方面内容的讲授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这两位老师是如何做到"同"于内容、"异"出精彩的。一、异曲同工,同样精彩1.教学理念上的一致性。两位教师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以此为中心发展到高中政治教学当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决定着学生数学学习的走向,是教学活动、教学测量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明晰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要素.由于部分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内涵理解存在偏差,致使课前虽有预设目标,但课中迷失目标,课后忘记目标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是教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个问题.案例两位教师A和B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关于"函数的零点"的教学目标设计  相似文献   

4.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5.
案例描述 最近,我区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两位教师同上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一课。为了实现“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行以及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这一教学目标,两位教师分别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6.
倪萍 《宁夏教育》2007,(9):59-60
前后听过两位教师执教《北大荒的秋天》一课,他们对同一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处理,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案例一】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原野热闹非凡"这一情景,教师播放了一段精心制作的Flash动画——秋高气  相似文献   

7.
正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能较好地比较教师在教学观念、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的不同,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作"减负增效"的思考。本文以刘、陈二位教师"交流电是怎样产生的"同课异构课为例,从教学情境、教师关注、学生体验、学生提问及过程评价、无效行为等侧面,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通过比较分析,引发教师对"如何让物理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减掉学生不必要的负担"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葛晓东 《物理教师》2013,34(9):25-27
本节通过两节"同课异构"课中两位物理教师对人教版3-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授课过程的对比分析发现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出现了引课、知识呈现方式、问题设计、对实验的安排等方面的很大不同;第1节课是以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为贯穿课堂的主线,第2节是以实验贯穿课堂的主线,对比分析发现两节"同课异构"课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除了因为教师本身风格和素质方面的差异外,更是因为两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教材知识掌握目标的不同才引起了这么大的差别,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更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新课程标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教材逻辑系统,把握教材知识结构,并侧重分析本节课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学的知识重点、能力点与过程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目标落到实处,这是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参加校内"一课两上"的课堂观摩活动,通过对两位教师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的对比和思考,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了深刻的体会。现根据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A:  相似文献   

10.
王少平 《学子》2013,(3):60-61
数学教学应该说是数学概念的教学,而数学概念教学的核心目标即"理解""。乘法分配律"作为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教学任务的核心应该是"理解概念的内涵"。不久前,笔者听了两节"乘法分配律"的同课异构的课,两节课不同的教学设计引发了笔者关于如何围绕概念的本质内涵进行教学的思考。下面,将结合两节课进行具体分析。案例描述一(一)情境中初步感知1.拍手游戏: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表示教师共拍手的次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再是主流模式,"同课异构"校本教研就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提升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新教研方式. 一、同课异构的含义 "同"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同."异"是指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思路、方法、途径以及风格."同课异构"既可以指选用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指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根据学生主体的差异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一、两个案例1.案例一。在20年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的时候,一位教师在教学"植物的果实"一课之前,让学生准备一些"果实"并带到教室,其中有位学生带来了胡萝卜。在课堂讨论时,这位学生提出:"胡萝卜是果实吗?"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由于教师没有思想准备,又怕影响教学的顺利进行,他没有让学生争论下去,而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继续完成了教学任务。2.案例二。事情发生在本次课改之后,一位教师在执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有用的数学,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思考:一、强化数学知识技能意识在《乘法分配律》一课教学中,有一位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一幅精彩画面:"爸爸、妈妈和我在溪水边嬉戏"。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一次全国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甲)与一位特级教师(乙)关于六年级"认识比"的同课异构教学。两位老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功底和特色,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教学风采。这两堂课让笔者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两种不同流派与风格,久久回荡于脑际。对比之余,颇受启发。一、同课异构教例片段呈现针对"认识比"一课中关于同类量比的意义建构,两位老师在引入和建构环节中分别展开了如下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时下,许多学校都会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所谓"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分别执教,或由一位教师先后两次以上执教(本文探讨的多为前者)。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给执教教师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课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笔者谈几点思考。一、"同解"教学文本说起同课异构,不少教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6.
在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教师教学"认识小数"一课,在巩固练习中都设计了同一道"在数轴上填合适的小数"的习题。同样的习题,由于两位教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大不相同,尤其是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如果教师在各课中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就一定会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用好、创造出更多和更好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7.
贾虹 《华章》2011,(2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教学情境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至今仍是教师在教学中探讨的热点和必用的教学手段.观摩了几位教师的"同课异构"施教过程,看到了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结合几位教师新课导入环节的教学情景设计,引发了思考:教学情境创设追求什么目标?情境创设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凸显教学本质.  相似文献   

18.
正教师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关系着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而我"同课异构"正是给老师们一个展示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提供一个契机。"同课异构"是给教师一个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同课"是指同一个教学内容或是同一节课。何为"异构"呢?首先是教学设计、教学构思、教学方法的不同。其次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等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培养出教师的特色创造性。就是说"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远程研修的学习中看到一位教师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下面是这位教师执教这节课前后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很快就由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拿出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就是大量的测量练习。(用时6分钟)教学过程(二):让学生经历这样几个步骤:(1)用拇指和食指卡住小棒的两端拿起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横着看、竖着看;换只手再比比。  相似文献   

20.
教学实效,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教学效率,二是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即教师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与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收获两者之间的比率。教学效果,即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与教师在课堂上实施的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达成情况。对此,如何保证"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效呢?一、重视课始调查,保证教学实效教师必须知道每个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需求,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